歙县强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访问次数: 1135                        发布时间:2013-02-27

[字体: ]

20124月,歙县被科技部批准建设安徽省首个县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充分发挥政府对实验区建设的主导作用,加强多部门联动和政策配套,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实验区建设,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增长1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迈上10亿台阶,达10.3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48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9100元,增长17.4%;森林覆盖率达77.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10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新安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成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实施试点项目12个,完成投资3.57亿元,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切实解决工业点源污染问题,对分布在新安江两岸的原33家企业,实施关停并转24户,并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将剩余9户企业集中搬迁入园。提高新安江江面整洁度,改善沿江村庄村容村貌。河面打捞、村庄保洁项目覆盖全县沿江9个乡镇、154个自然村,建设乡镇垃圾处理中心和垃圾转运系统,提高乡镇村的垃圾处理能力,对规模畜禽养殖企业实施污染治理,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了水、气环境,每年减排COD421.43吨,总磷29.37吨,氨氮91.02吨。实行新安江网箱养鱼退养,一期3.5公里主航道网箱退养后,每年减排COD55.23吨,总磷8.38吨,总氮61.47吨。

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成效凸显。规划设计绿色质量提升点186个、面积19145亩,建成绿色质量提升点134个,绿化面积19989亩,完成投资30024.9万元;建设面积13080亩,完成投资8050.3万元。建成黄山西路、七花路、郑棠线等主要交通干道绿化等15个绿色质量提升示范点。完成11个优质生态村的创建。积极开展树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认建认养单位达31个,占任务的124%;创建园林式绿化单位(小区)15个,占市任务的300%。新建绿化苗木基地1800亩,改造1800亩,其中100亩以上苗木基地10个,重点打造了东方绿洲植物园、西府极地、徽派盆景苗木以及黄山东大门等一批苗木基地。

美好歙县建设扎实有效。突出规划引导,获批实施《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全面修编完成县乡两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申报全省县级中等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实施城建“八大工程”,68个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完成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上346户群众的搬迁避让,启动北岸金竹岭滑坡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区(金竹新村)建设。加快桂林、郑村、深渡等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石潭村、卖花渔村、园艺新村等村庄环境不断优化,全县城镇化率达41%。延伸城区污水管网23.7公里,启动深渡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垃圾收集处理设施6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歙县分拣中心开工建设。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34万亩,完成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5处,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歙县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要求,稳步推进试验区建设,积极探寻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歙县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