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的前提与前沿

访问次数: 147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9-17

[字体: ]

    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创新越发频繁、日益重要。面对时代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使命任务。当前,应当明确两个问题:理论创新的前提是什么?如何进入理论创新前沿?

  理论创新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贴标签,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可以说,创造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至于什么是创造力,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个概念涉及创造者、创造历程、创造产品和创造环境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囊括主体与客体各方面要素。创造历程就是在一定环境下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创造性产品。大多数国内外学者从产品出发定义创造力,认为产品质量是衡量创造力的标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创造力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能表现为产品,就无法证明主体的创造力究竟如何。

  创造力包含大量要素,如智力、认知风格、价值、目的、信念和策略等。智力在学校教育中被放在重要位置,但它只是创造力的一个方面,还有许多非智力要素也是不能忽略的。过去,不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这是不对的,亟须纠偏。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是人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想象力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人即便掌握了许多知识,但如果缺乏想象力,想象不到知识间的联系与新的可能性,就不可能具有创造力。广博的知识、不羁的想象、丰富的经验、批判的反思、抽象的概括、逻辑的分析等,都是需要着力加以培养的能力,也都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

  在前提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如何进入理论创新前沿?这里以个人的经验为例。1978年我读研究生,时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当时哲学界非常重视对实践的研究。我选择的硕士论文题目也以实践为主题,但没有直接论述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在学习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我意识到原有理论阐述对实践运动规律的探讨不够深入。经过深入思考,完成了《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一文。这篇论文触及当时遇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怎样才能把实践做得更好?文章从哲学高度论证了实践、效能、效果和反馈的辩证循环,认为这是实践运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这在当时大概可以算作理论创新的前沿问题。

  在做博士论文时,我选择了《人活动的效率》这个题目。个人以为,这也是现实中的重要问题,属于理论创新的前沿问题。中国发展的速度与劳动效率直接相关。效率是投入与产出之比,投入多、产出少的活动是效率低下的活动。同样的投入,如果有更多的产出,就意味着提高了效率。就经济发展而言,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提高经济生产效率,使同样的投入能有更多产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这篇论文从唯物史观的立场讨论人活动的效率问题,认为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着不懈的效率追求;效率问题在人的活动中普遍存在,是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的。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主题。但在理论阐述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实践抽象化、简单化的问题,认为实践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失之偏颇的。任何行为都具有实践意义,但有的是对的,也有的是不对的。例如,判断一件事情做得对不对,就需要反思实践,用哲学的方式来对待实践。在实践中有反思有批判,才能修正错误,才能有更大的进步。事实上,实践本身有时是一种批判方式,实践者对自己的实践也应进行自我批判。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重要内容。

  概言之,无论是研究实践运动的基本规律、人的活动效率的历史发展,还是研究用实践批判、对实践批判和实践自我批判等问题,都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试图作出自己的回答。而这样的研究和回答,如果依靠原有理论和方法无法作出,就需要进一步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在理论上就是一种创新。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支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直面时代突出问题,深入进行分析思考,找到独到的研究视角,我们才能立于理论创新前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7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