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解误用“宽以待人”

访问次数: 5023                        发布时间:2010-01-25

[字体: ]

彭焕才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大家熟悉的一句人生格言,在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引用。不过,当前在一些情况下,宽以待人却似乎变了味。有的人把它理解为“多栽花少挑刺”、“你好我好大家好”,结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理解宽以待人,仍有必要。

  一般来说,宽以待人,就是以宽厚、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而是尊重他人的个性,体谅他人的难处,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包容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宽以待人历来被视为一种美好品德,一种值得提倡的为人处世之道。有道是:“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屡受大将廉颇挑衅侮辱却能宽容大度、谦和忍让,换来了“将相和”与国家的安定。事实表明,一个人坚持宽以待人,能够排除消极心理,愉快地面对人生、投入工作;能够开阔胸怀和眼界,做到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成功机会。在我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做到宽以待人。共产党员更应当把宽以待人看成是必备素质和优秀品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团结凝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形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然而,宽以待人一旦被误解和误用,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时下宽以待人确有被误解和误用的情况:有的人把它混同于“好人主义”,于是“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对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有的地方和单位把它同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立起来,导致“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拍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对一些错误倾向制止不力。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容易导致党内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庸俗化,而且可能为一些消极腐败行为提供温床,势必会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阻碍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

  宽以待人之“宽”,是宽容而不是纵容。“宽”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原则。也就是说,宽以待人必须建立在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纪律的基础上。对不良行为和错误倾向,如果无原则地宽容,那就是包庇、护短。共产党人是讲感情的,更是讲原则的,决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因感情伤原则。其实,坚持原则可能得罪个别人,但违背原则会损害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得罪广大人民群众。

  宽以待人不是息事宁人,并不排斥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宽以待人,要求尊重和欣赏别人的个性,谅解和包容别人的“毛病”,但这与不分是非是两码事。宽以待人的目的是维护团结、促进工作,而不是一味迁就、息事宁人。所以,宽以待人并不排斥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反,在发现别人的错误与问题后还不提醒、不批评、不帮助,那才是误事害人。当然,批评也不是“挑刺儿”、“找茬儿”,不能看别人“一身病”、看自己“一身净”,而应“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这样,才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