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13日辞世,享年94岁。这位享誉全球的学者最为人知的是其33岁时出版的一部经典教科书——《经济学》。
与许多身处争议当中的经济学家不同,萨缪尔森在半个世纪前就奠定了在经济学界的显著地位。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其经济学研究的闪光之处,更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
从 1948年问世以来,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被译成40余种文字,修订19版,全球销量上千万册,60余年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研究、规划的理论根据,到现在也是多国高等学校专业必读教材,是世界各国经济学人探求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通行要道”。
实际上,萨缪尔森的著述与贡献远不止于此。他著作与教授广泛,涵盖国际贸易与计量经济、经济理论与景气循环、人口学与劳动经济学、财务金融与独占性竞争等等。
对于世界,萨缪尔森的历史功绩在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贡献。他的开创式理论打破了他所处时代的思维模式,其分析方法成为大学本科课程的标准,为人类认识自我和探究世界提供了新的思想利器,影响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1970年,萨缪尔森在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年就获此殊荣,成为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与其他当代的经济学家不同,萨缪尔森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学总体分析和方法论水平的提高。实际上他是改写了相当一部分经济理论”。
在萨缪尔森看来,世人认为艰苦枯燥的经济分析“是游戏而非工作”,“在学术与科学的领域中,我所看重的报酬是能穿梭于神秘的森林中进行奇妙的探索”,“无论何时,我都力求让自己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他年轻时就抱定的信念——学者为自尊而奋斗,它源于人类探求客观真理的永恒动力。撰写教科书是项困难的工作,但“与整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心灵接触,是学者一生难逢的际遇”。
但这位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人也并非了无遗憾。过去的两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受到巨大挑战。繁多的议题与疑问萦绕在萨缪尔森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目前,经济学家尚未对什么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找出答案。信奉市场均衡的理论与相信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仍在激烈交锋。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灵感源泉。经过几十年的“大稳健”,最近的“大衰退”对经济学理论再次形成巨震。在求解未来危机防范的高难方程当中,世界期待着新的智慧贡献。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