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推出的纪录片《大秦岭》、历史正剧《大秦帝国》连续在中央电视台及多家卫视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秦文化的兴趣。
《大秦岭》《大秦帝国》热映 彰显文化穿透力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大秦岭》总制片人、陕西电视台副台长王渭林表示,这部纪录片站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角度审视秦岭,探讨了秦岭对于陕西产生周、秦、汉、唐等中华文明的渊源。
据介绍,《大秦岭》的拍摄历时一年,摄制组先后采访了全国100多位历史人文专家及联合国自然基金会负责人,主题歌词由唐代九位大诗人描写秦岭的诗句集纳而成,成为全剧的点睛之笔。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教授表示:“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就是中华文明的脊梁,《大秦岭》既丈量了中华文化的高度,又探察了中华文明的‘脊梁’。”
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主要讲述了商鞅变法20年间秦国由弱到强的历史,反映了战国时代秦求变图存的变革精神。该剧2007年先期在美、日、韩等国家发行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第14届法国戛纳电视节获奖。经互联网上互动点播后,位列各视频网站电视剧点播前列。2009年12月18日登陆陕西、河北、福建及河南卫视后,受到了观众及网民的追捧。一些网友自建了大秦网站或大秦贴吧,网民对《大秦帝国》所展现的秦文明及变革精神等时代意义展开讨论。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任贤良表示,这两部不同类型的作品从立项起就被列为陕西省文化精品工程受到重点资助,是陕西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的代表力作。
实施文化精品 创造生产力
《大秦岭》和《大秦帝国》只是陕西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的一个缩影。数字显示,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从2004年起年平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5.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陕西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陕西这片土地孕育了周、秦、汉、唐等千年文明,人文历史积淀深厚。但长期以来,对于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任贤良说,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就是要让这些有底蕴的文化释放出生产力。近年来陕西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内容,采取积极措施扶持精品电影、电视剧的创作。陕西省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扶持影视剧的生产。陕西省还出台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府措施》,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电局分别出资100万元扶持剧本创作。陕西的作家群体在全国也有相当影响力,陈忠实、贾平凹等一批作家蜚声海内外。
“影视陕军”厚积薄发
任贤良说,为了使影视产业健康发展,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广电局还经常组织民营影视公司从业人员培训,了解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让他们知道哪些题材是鼓励创作的,哪些题材有政策风险,并互通有无,避免题材撞车。
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陕西省广电局积极抓好重点剧的策划,建立重点作品创作题材储备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2009年,陕西省委宣传部就拿出930万元,对《保卫延安》等11部文化精品项目影视作品、重点电视剧及广播剧进行扶持。
目前,陕西全省影视制作单位190多家,每年出品的影视剧20部500多集,位居全国前列。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战略以来,陕西省近年相继推出了纪录片《望长安》《舞动陕西》《大秦岭》,影视剧《保卫延安》《西安事变》《大秦帝国》等一批精品力作。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保卫延安》仅在央视播出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据了解,《望长安》《大秦岭》等纪录片还将作为人文历史教材进入陕西省中小学课堂。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