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访问次数: 2842                        发布时间:2010-03-29

[字体: ]

摘要:

1996年起,中国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由来

中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创立于1996年,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1996年初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当年3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生第一个安全教育日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安全工作。

1996325,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生第一个安全教育日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安全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工作,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观看交通事故案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组织交通安全训练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坚持和完善小学生放学路队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保障学生交通安全的各种制度。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教育广大师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历年主题

中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自1996年起,“安全教育日”主题分别是:

1996年:“全社会动员起来,人人关心中小学校安全工作”

1997年:“交通安全教育”

1998年:“注重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

1999年:“消防安全教育”

2000年:“保证中小学生集体饮食安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2001年:“校园安全”

2002年:“关注学生饮食卫生,保障青少年健康”

2003年:“大力提高中小学生及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004年:“预防校园侵害,提高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2005年:“增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006年:“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2007年:“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2008年:“迎人文奥运,建和谐校园”

2009年:“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和谐校园”。

2010年:“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 ”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和预防

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研究部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安全事故已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现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关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和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80%以上的意外伤害事故可以避免。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应当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并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

据调查,涉及学校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达20多种,包括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等,这些都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调查结果还表明,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51.44%),公共场所(36.32%),自然环境(10.44%),家里(1.8%),其中学校是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调查分析认为,学生在校受到伤害事故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学校防范意识不强、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设施条件差造成的,也有由于学生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

教科院教育法制专家王悦群说,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家长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把安全教育列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