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是部分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真实写照。在本市新医改方案中,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模式、延展服务内容、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等,将成为引导居民到社区医院就医的举措。
社区医院拟全天候服务
【原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在城八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小时全天候服务”试点工作,方便群众就医。
【解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模式的转变有两方面。第一,实现“家庭医生式服务”,社区医生和居民发展成家人似的信任关系。市民对社区医疗水平的认知有个过程,医疗水平的提高也有个过程,这种情况下,引导居民到社区就医,不仅需要医保报销比例提高等经济杠杆,社区医院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将通过大医院对口支援、协作托管等模式,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二,提出在社区全天候服务,也是为了引导居民到社区就诊,尤其是上班一族,解决目前市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上下班的问题。届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下班时间将延长到晚8点,同时实现24小时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和急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居民比较近,如果突然出现意外情况,那么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社区医务人员也会给予患者及时的急救措施。此项服务将在城八区的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开展。
【延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推行,面临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人员问题,在保障目前运转方面已经是捉襟见肘,不仅是科室医生,检验科等也要相应地延长服务时间;另一方面是支持条件,如加班费用等,将协调人事、财政等部门解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2.1万名在编人员,正在对人员缺口进行初步测算。
要全部使用零差率药品
【原文】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实行全市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解读】社区要全部使用零差率药品,其他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使用也要达到一定比例,但这个比例是由卫生部来制定硬性指标,如医院怎么用药等,在该指标公布前,只是鼓励医院尽量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并将根据国家的用药指标进行制定。
统计数字显示,全市394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常用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涉及328种1024个品规,均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低端药品。
患者提转诊医生须遵照
【原文】2010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到社区就诊,报销比例达到90%;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完善双向转诊与预约挂号制度,引导居民分级就诊、有序就医。
【解读】转诊标准将由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判断,若患者和社区医生就转诊不能达成共识,比如患者明确表示想通过社区挂大医院的专家号,或者对医生的诊疗结果不满意而要求转诊时,社区医生也不能强留。对此,卫生部门虽然不会强制转诊,但将会出台一个关于转诊标准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出现相关指标异常的慢性病、诊断不明确的疾病等。如果社区医生认为超出了自己的诊断能力,就需要转诊。
总有人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水平比较低,但评价水平高低需有个参照物,如果拿三级医院医生的水平来衡量,社区都是全科医生,只是负责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问题。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大多是从一级机构过来的,由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需要一个转变过程,希望市民理解。
■数说
2900万由于方便、便宜、服务不断完善、零差价常用药品种增多,2009年,全市32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总量达2900万人次,占全市各级医疗门、急诊总量的22%。而在2006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门诊量是800多万人次,占全市总门诊量不到8%。
504万据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统计,本市户籍、60岁以上的老人约220万人,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累计为老年人优先就诊923.4289万人次。其中,首诊504余万人次,较2008年增长了10%左右。
30%由政府统一采购、专供社区的数百种零差价药品,比大医院便宜30%以上。(记者李秋萌)
信息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