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平:深化公益机构改革 促进公共服务发展

访问次数: 30517                        发布时间:2010-07-13

[字体: ]

深化公益机构改革 促进公共服务发展 

 

黄文平 

中央编办副主任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会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 

  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和谐密切相关。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势必对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我感到非常荣幸。刚才,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和协办方代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我很受感染,也很受启发。下面,我着重谈谈深化公益机构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改革是为了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 

  发展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公共服务,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途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一方面,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事业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在中国,我们把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的机构,统称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中国公益机构的主体,是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事业单位还存在功能定位不清,布局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一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的客观需要,对统筹做好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产品、公益服务的供给总量和效率,促进公共服务的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问题,有利于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尤其重点解决老百姓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这是我国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三是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也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改革的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动力活力 

  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顺和运行机制不畅,是制约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公益服务有效提供的关键所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核心内容是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使事业单位从机关附属物逐步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体制框架,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仍然对事业单位实施直接的具体管理,事业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事业单位仍然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此外,在下放权力的同时,未能及时建立和健全相关规定和制度,一些事业单位小团体利益膨胀,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公益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需抓住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改革。中国事业单位数量庞大,分布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种类繁杂,情况复杂,即便同属一个行业,其单位性质任务也差别很大。不宜笼统地采取一种改革模式,应该从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入手,对事业单位划分几类情况稳妥推进改革。按照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的要求,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保留的公益事业单位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措施,保证公益目标的实现。 

  其次,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是社会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既是公益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公益服务的组织者和保证者。事业单位以直接生产、直接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载体。政府通过直接举办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弊端是,政府对事业单位的举办和管理职责一体,既是教练员,也是裁判员,既不利于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也不利于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创新管理体制重在对政府管理举办这两种职能进行相对分离,在既强化政府投入责任的同时,明确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是管政策、管规则、管监督,真正实现政事分开。 

  第三,需进一步落实自主权,激发事业单位的动力和活力。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行政化现象普遍,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地位难以有效发挥。落实自主权是一项系统细致的工作,既需要下放政府对事业单位具体管理权限,减少对事业单位事务性、技术性等具体事务的干预,明确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地位,使事业单位自主管理微观运营事务;也需要强化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加强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确保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确保事业单位公益目标的更好实现。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为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依法自主决策、独立承担责任、充满生机活力的法人,国外公益机构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我们将借鉴这种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逐步探索总结。 

  第四,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公众、媒体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 

  三、改革需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也一直在向前推进,特别是在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总体看,事业单位仍大都由政府举办,一定程度上由政府包办公益事业发展,公益事业投入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理顺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举办事业单位的责任和范围。 

  首先,需明确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范围。公益服务大致可分为基本非基本两个层次。基本的公益服务公益属性较强,或不宜市场化运作、或社会力量不愿介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应继续强化政府的责任,由政府优先发展。非基本的公益服务体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和个性化的需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主要由社会和市场提供。 

  其次,需采取鼓励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要放宽准入领域,采取财税等优惠政策,优化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尤其要改革政府公益事业投入机制,更多地通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形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服务,促进公益服务多元化发展,改变国家包办公益事业的传统体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不断扩大公益服务的供给总量和供给品种,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服务需求。 

  第三,需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推进事企分开。政府举办事业单位的目的是提供公益服务,应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将竞争性、营利性的服务交给企业和市场,以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明晰事业单位与企业两种主体在举办宗旨、基本属性和运行机制上的职责分工,逐步缩小事业单位从事营利活动的范围,将生产经营行为还给市场,维护市场的开放性、公平性和竞争性。 

  四、改革需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以往的改革经验证明,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涉及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诸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搞不好,都会直接影响改革的其他方面,影响改革的总体进程和总体效果。 

  首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立足于统筹协调,与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在改善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需要下大力气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 

  其次,需与行业体制改革相衔接。目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很多行业已经出台中长期规划和体制改革政策,多数行业体制改革包括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事业单位改革与这些行业的体制改革做好衔接,既有利于统筹兼顾,政策一致,相互配套,也有利于统一思想,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体现整体效应。 

  同时,需要注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财政税收制度等改革的全面协调推进。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各行业、各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为人民谋求福祉,是中国政府的根本目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政府致力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希望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研究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共享改革经验。我诚挚地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对我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谢谢大家!

 

    信息来源: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