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夏,持续高温下的滚滚热浪,仿佛在追赶合肥跨越发展的势头。
王绍裘笑了。这位在合肥城市建设领域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80岁老翁,这天正带着孙女在看一号线试验段,听着这番话,老人映着夏日艳阳的笑脸,灿若桃花。
霍永江笑了。这位目睹合肥城市交通40年变迁的老交警,说起合肥轨道交通获批,摸着孙子的头:小家伙,40年前,你爷爷为了坐地铁,专门去了趟北京。不久,你在家门口就能坐啦。祖孙二人,哈哈大笑,笑得那样开心。
谁说老人的笑容不灿烂?
发展才有实力实力才有话语权
轨道交通的出现已有140多年历史。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轨道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常见的城市轨道交通种类有地铁、轻轨、单轨和有轨电车,也包括磁悬浮列车。
人们习惯将线路在地下的轨道交通叫地铁。其实,城市轨道交通从运行上来说,可以是地下,也可以是地面。
19世纪40年代,伦敦市区的交通变得拥挤不堪。 1843年,建设地铁的建议被提出来并制订了建设计划,可是一直拖了10多年,政府才批准这项计划。
1860年,伦敦地铁开始建设,但却遭到许多市民的反对。他们不相信地铁能建设成功,不少市民还担心会危及路旁房屋和生命安全。
1863年,全长
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始于1908年上海的第一条有轨电车。
二十五年后,上海地铁1号线一期建成通车。
进入21世纪以来,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剧增,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说起城市交通,合肥还有点历史。
早在2300多年前,合肥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交通要道。
1957年寿县丘家花园出土的“
然而,当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行进到21世纪时,仅以轨道交通为例,合肥落伍了。
1999年,曾筹备上马轻轨交通,未果。
2003年,合肥城市规划展提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想。
这期间的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至2008年的12年间,我国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0个,轨道交通投资以每年100多亿元的速度推进。北京—上海—南京等10个城市拥有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到
客观地说,对于轨道交通,合肥还是有发展意识的。
然而,哲学范畴的“存在决定意识”在经济生活中仍不失其真理的光辉。
2003年,合肥国内生产总值(GDP)477.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87亿元。
对应国务院关于轨道交通申报条件,1000亿GDP、100亿地方财政收入,仅此2项,合肥相距大矣!
发展才有实力,实力才有话语权。
一串串让人心跳的数字 挺起合肥轨道交通脊梁
2005年3月,安徽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孙金龙履新合肥市委书记。
把握合肥基本市情,把脉合肥发展不足之原因。
合肥市提出,“十一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强化工业经济、壮大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奋力推进合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05年7月,中共合肥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召开。全会确立“工业立市”战略。
随后,出台“一个主城区、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一个适宜产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呼之欲出。
大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大环境。相继进行的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12项改革,激发了全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为大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走出环城时代,迈向滨湖新纪元的合肥呼唤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合肥实际的城市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
城市交通是多元的。孙金龙书记形象而又贴切地比喻:城市交通像是一棵大树,轨道交通是主干,有轨电车、公交车、BRT、私家车乃至自行车是簇拥主干各具功能形态的枝干。市委、市政府的责任就是培育灌溉这棵树,让它枝繁叶茂,高大挺拔,造福老百姓。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肥市决策尽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同时要求,城区主干道开辟BRT快速公交通道。
目标既定,方向已明。合肥,扬帆起航。
2006年6月,《合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提交合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在这份规划里,合肥市计划在5年内建设一条长
2003年,“合肥市千亿规划”提出: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0亿,财政收入143亿元的目标。
2006年,合肥市GDP突破千亿,达到1073.76亿元,财政收入167.77亿元,3年实现7年的千亿规划目标。
3年=7年。
这是合肥跨越发展的“等式”。
和自个比合肥在跨越发展。可是,与先发地区比,向着目标,合肥还得埋头苦干,加油发力。
合肥收获了这样的数字:
2007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334.2亿元;2008年上升至1664.8亿元。这是年均17.6%的增幅。
2007年,合肥地方财政收入首次过百亿,达到101.98亿元。 2008年攀升到160.94亿元。
一串串让人心跳的数字,挺起了合肥轨道交通建设的脊梁,舒展着合肥发展的画图。
2007年6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合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设计。
2008年元月3日,合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和近期建设方案。
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合肥轨道交通“时间表、线路图”,其实,也有着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撞击。
思想的交锋,集中在合肥建轨道交通是不是太超前了?
这是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需要。
交通设施是城市形态的骨架,具有先行功能、从属功能,引导和调节功能,对城市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空间“141”的发展态势,常规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城市组团之间长距离的快捷公交出行需求,迫切需要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支撑,以引导城市空间战略的形成。
这是城市化的需要。
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对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除了新技术革命之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二、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68%。合肥的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55.8%提高到2009年的64.1%。从城市人口优化布局来看,快捷、舒适、准时、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助于工作区集中在城市中心,居住区向城市组团延伸布局,有效降低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提高城市外延组团居住质量。
这是民生的需要。
居民出行也是民生问题。相比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低能耗、高速度、高安全性等显著优势。轨道交通,使人们出行对目的地距离的衡量标准发生改变,空间距离被转变成了准确的时间概念,让人们享受到现代交通的快捷和便利,还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让老百姓享受发展成果,出行方便、安全、快捷是合肥轨道交通建设的题中之义。
这是城市交通的需要。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消费是经济发展重要推手。通畅的城市交通在彰显城市活力的同时,也拉动消费。 2008年合肥市机动车拥有量36.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0.6万辆。合肥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5辆家用汽车,平均每天200辆新车上牌。城市交通机动化趋势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拥挤程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合肥市道路网密度不合理、功能层次不明确,长距离交通与终端距离交通混杂干扰,东西和南北方向骨干道路交通拥堵严重,功能难以发挥。几条主要干道高峰时段机动车速度低于
交通拥堵也有这样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写道:“交通的拥堵,则直接与交通意识落后有关。一位香港官员回忆,他在二十年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劝前去考察的北京交通官员‘抓紧修地铁’,但得到了否定回答,原因是‘要修环路’,因为环路比地铁省钱,因此错失了地铁优先于城市规划发展的大好时机。 ”
凡此种种,合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是早了,而是要快马加鞭。
发展,统一了思想;发展,聚焦了目标。
寻找发展的路上每个城市都在蜂拥向前每个区域都在大声说话
寻找发展的路上,每个城市都在蜂拥向前,每个区域都在大声说话。 “危中求机”、“抢抓机遇”、“弯道超越”,这是金融危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然而,机遇不是坐而论道,“跨越”也不是心想事成。它得有底气,它得有蓄势待发的准备。
谁能执机遇之牛耳?谁能籍机遇而弯道超越?
这就需要,决策者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宏观把握的远见卓识,果断决策的胆略和魄力,还有经济实力。
合肥,应对金融危机,一幅冷峻深沉、奋力打拼的壮丽画卷;一场跌宕起伏、高超布局的精彩博弈;一组激流勇进、收获喜悦的雄浑乐章。
2008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以17.2%的增速攀升至1664.8亿元,财政收入以39.97%的增速上升至30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以57.82%的增速达到160.94亿元。
国务院出台4万亿计划的第五天,
2009年4月,总投资175亿元的合肥京东方六代线在新站试验区开工建设。
这是中国大陆首条TFT-LCD六代线。
这是金融危机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国首个获批的信息产业项目。
这是中国(合肥)平板产业基地的奠基礼。
17个月后,2010年9月,合肥京东方六代线将点亮中国大陆第一块六代线液晶显示屏,合肥打造千亿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由此迈上快车道。
总投资47亿元人民币的合肥熔安动力船用低速柴油机项目是金融危机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国获批的第一个船舶工业项目,也是安徽省近年来国家批准的首个重大工业项目。还有,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合肥化工基地,总投资60亿元的德国大陆轮胎项目。
等等。
这是个收获之年。
2009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达到2102.12亿元,财政收入341.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0.90亿元。三项经济指标的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分别是17.30%,13.51%,12.40%。
这是个给人以启迪的数字。
截至2009年底,国务院批复25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5个城市分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及浙江、山东、黑龙江、福建、广东等14个省。
武汉,郑州、南昌、长沙、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赫然在目。
截至2009年底,合肥GDP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财政收入连上200亿、300亿台阶。
这是个让人激情澎湃的时刻。
近期规划方案,建设1号线、2号线。
合肥轨道交通1、2号线总长
1号线北起新蚌埠路与汤池路交叉口北侧,终点至滨湖新区广西路与遵义路交叉路口东侧,全线长
1号线是一条南北方向的骨干线,快速联系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区,引导和促进滨湖发展。
2号线西起长江西路与长宁大道交叉口东侧,终点至长江东路与大众路交叉口西侧处。全线长
2号线是东西方向的骨干线,东西向贯通中心城区,引导和促进高新区和科学城的发展。
举目已觉千山绿 宜乘东风马蹄急
《合肥城轨规划》获批,这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其意义还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近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亮出了合肥新气象。强化了合肥的注意力经济。进一步提升了合肥城市关注度。
《合肥城轨规划》获批,是国家部委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背景下,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合肥城轨规划》获批,这是合肥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硕果,这是唯有发展才有机遇的教科书。它闪烁着决策者谋事的远见卓识,谋定而后动的运筹帷幄。
《合肥城轨规划》获批,凝聚着省市领导的心血。为了使轨道交通的线路优中选优,孙金龙书记多次参加评审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规划和比选中的每一条线路都留下了合肥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设计人员风尘仆仆的足迹和滴滴汗水。
1号线的走向、站点设置及换乘站的选址见证了沿线辖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市交通局、环保局、国土局、财政局、交警支队、拆管办、市建投集团、公交集团等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无私奉献。
如果说《合肥城轨规划》报批是一首歌的话,那么这是一曲省市携手合力、部门协同发力的大合唱,它唱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动人乐章。
合肥市轨道办负责人说了这样一件事。
2009年11月,《合肥城轨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家环保部会签后呈报国务院,在程序上仍需要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签字,但这位负责人很忙,很难遇到。让轨道办的同志意想不到的是,11月10号,孙金龙书记获悉这一情况,11月12号,孙金龙书记就去北京找到这位副主任,顺利完成了这一重要签字。
还有一个故事。依规定,《合肥城轨规划》申报材料包括补充材料必须由安徽省发改委申报。也是在审批关键时刻,需要合肥市补充一个材料,当合肥市把补充材料送往省发改委审核时,已临近下班时间,恰逢负责审核的副主任晚上有重要公务。这位副主任承诺,一俟公务活动结束即回办公室处理此公文。次日7:50,轨道办负责人应约至其办公室该文已审核。由于这份文件需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签发,而沈卫国主任又恰在稻香楼宾馆公务。这位副主任果断决定由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陪同轨道办负责人去稻香楼宾馆,正在主持会议的沈卫国主任利用别人发言的间隙,阅文后签发。
在《合肥城轨规划》报批的重要节点,吴存荣市长到国家有关部委说市情、摆数字、讲发展。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达程度,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城市现代化水平。
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轨道交通运输量占公交运量的50%以上,有些甚至达70%以上。巴黎1000万人口,年客运量12亿人次,轨道交通承担70%的公交运量。这一比例在莫斯科是55%,伦敦有9条地铁线,总长
北京是中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地铁高峰运营时间间隔仅3分钟。
据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董事长谢正光介绍,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的日均客运量1000万人次以上,占公共交通总量50%以上。预测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达到600万人次,占全市公交客流的35%左右。
以合肥轨道交通建设为发端,不久的将来合肥将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的城市交通模式,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届时,合肥居民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5%,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以上。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乘东风马蹄急。
向着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合肥,头上高山,风卷红旗再登攀。 (李新生)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