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民的艺术家——记安徽省著名编剧杨刚

访问次数: 2218                        发布时间:2010-09-27

[字体: ]

有一种人,工作时他冲在第一线,鲜花和掌声涌向台前,却再难找到他的身影。

  有一种人,他将人民的需求当作创作之源,却从不贪恋名誉和利益。

  有一种人,当创作被视为一种寂寞,他却乐意享受着寂寞创作带来的快乐。

  杨刚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幕后无名英雄。在合肥市文艺界,经常有人问他:觉得这样值吗?他总是用特有的憨笑回答:我的创作都是为了人民大众服务。

  杨刚,合肥市文广新局戏研室编剧,与共和国同龄,一位低调的高产作家,二十多年来,创作20多部大型戏剧作品,300多个小型舞台和电视戏剧作品。

杨刚坚守戏剧创作园地20余年

做人民的艺术家

  杨刚1949年出生在凤阳县的临淮关,两千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庄子和惠子濠梁之上观鱼的美丽故事。196810月,他中专毕业,被下放到淮河岸边一个小村庄。后来,他靠自学小提琴,靠一曲《北风吹》进了长丰县文工团,并开始尝试小说和剧本创作。1984年,他写的《梁红玉揭榜》进省城演出,一举获得二等奖。县领导敲锣打鼓到车站欢迎他们获奖归来。从此,他就进入编剧行业,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编剧创作生涯。

  这位从乡村走出来的剧作家,心中时时装着民众。只要是百姓喜爱的,他就乐意去做。小品比较喜闻乐见,九十年代,合肥电视台有个真得味茶座,他一连为这个栏目写了六、七十篇,安徽省电视台相约花戏楼中,有个小板块,每次只给10分钟,一个礼拜一次,他很投入地一连为这个板块写了三、四十期……

  他经常在不同场合说:戏剧创作一定要讲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地多创作一些能够鼓舞人们精神向上的作品。因此,他创作的作品都离现实生活最近,最关注、贴近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一度为全社会所关注,为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杨刚与同事不辞劳苦,走进工地,和农民工子女面对面交流,感受、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等状况,采访农民工学校教师,搜集到了大量令人感动、生动形象的素材,几易其稿创作出了大型儿童话剧《山里的泥鳅》。剧本一推出,安徽省话剧院立马把它搬上了舞台。作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展演剧目,《山里的泥鳅》是我国首部将视角投向农民工子女,并以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儿童剧。到目前为止,《山里的泥鳅》已经在上海、合肥、广州等地演出了150多场,被专家们誉为是一部小题材大热点,小视角大境界,小人物大震撼的优秀儿童剧。

  前几年,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有部分群众不理解,为此,他创作了反映计划生育题材的大型舞台剧《国事家事》,以喜剧的形式寓教于乐,受到了专家、计生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全省巡回演出了近百场,后来遵义市文工团等多家剧团将这部戏移植,先后演出了200多场。杨刚在多家剧团演出后不但没有收取任何报酬,还表示说:我不知道因为这个戏能少生几个孩子,但我知道这个戏肯定活跃了农村的文艺生活,群众也能在笑声中受到一些教育,从这一点来说,我非常满意了。

  同样,2009年创作并搬上舞台的大型庐剧《村长娘子》,也是关注当下农村基层干群关系,针对性、现实性非常强的一部优秀剧作,演出了50多场,获得了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为合肥争得了荣誉。

  创作出一部人民群众喜爱的佳作,这就是扛在杨刚肩头的艺术家的使命与职责。

创作是寂寞并快乐着的事情

  编剧是一件寂寞并快乐着的事情,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出几句精彩的台词,都能让我兴奋很久,谈及编剧创作,总有自信的微笑跳跃在杨刚的憨厚的脸上,那种发自心底的快乐让你深信不疑。

  杨刚老师就是肯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肯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肯牺牲别人不肯牺牲的时间,他的成绩和荣誉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既是杨刚的学生也是办公室同事的阚俊松深有感触地说,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上的激情和执着,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至今,他不会打牌,更不会打麻将,哪怕有一点点时间也都用在创作上面了。

  杨刚经常接受各种大型演出活动的创作任务,时间紧,要求高,为了完成任务,他常常写作到深夜,甚至天亮。长时间紧张的伏案工作,他患上了高血压和严重的颈椎病。然而他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苦,道过一句累。每次接到任务,他总是憨憨一笑,埋头搜集素材、熬夜创作。

  去年底,杨刚的颈椎病愈加严重,在接到创作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的话剧任务后,他一句话也没说,将医生的劝阻放置脑后,立马和其他同志一起赶到小岗村,扎下身子进行采访,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体病痛。采访后,他立即投入到忘我的写作中,10多天便拿出高质量的剧本《魂系小岗》,并多次虚心听取和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设,进行不间断地修改打磨,《魂系小岗》多次公演,获得观众好评如潮,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赞扬,然而光环背后付出的甘苦,也只有杨刚一人才能体会。

  近几年,随着获奖作品的增多,杨刚的知名度也逐渐提升,可他仍然每天兢兢业业地创作着,朋友都说他很辛苦,杨刚自己却一点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充实。不断创作出像《好人王科长》、《何家庆》、《国事家事》、《村长娘子》、《走进阳光》、《老巴克与小巴克》、《山里的泥鳅》、《魂系小岗》等一批全国、全省获奖的作品。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精彩,观众会报以掌声和鲜花;而作为幕后的编剧,一个人在家点灯熬油、苦苦思索,或爬格子或敲键盘,无论付出了多少辛苦却是没有人能看得到。尤其是如今戏剧正处于不景气的阶段,戏剧编剧更是一项付出多、收入少的工作,对此杨刚说:戏剧创作是寂寞的事业,要有着社会责任感,要有付出的胸怀,要不然做不好编剧,最起码不是称职的编剧。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以可贵的敬业精神,痴心坚守在戏剧创作园地。

对作品的要求高、对生活品质要求低

  与杨刚多次合作的安徽电视台综艺频道副总监葛晓回忆:去年策划国庆江淮情演出,杨老师每次都是骑着自行车、夹着包风尘仆仆过来,讨论结束他连饭也不吃,骑着他的旧自行车再匆匆离开。

  对作品的要求高、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低,这是安徽省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对杨刚的评价。

  随着名气的增大,很多人慕名拜访杨刚请求帮助创作剧本。他常感慨地对办公室的其他同志说:现在搞市场经济,诱惑太多了,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要时时警惕自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写的剧本,经常是无偿地提供给外地有困难的剧团演出。以低俗的内容来换取笑声或者所谓效果的作品,他从来不写。

  我写的作品要对得起演员,对得起观众,更要对得起长期以来关心自己、为自己创作提供条件和平台的领导和同行,他经常这样告诉自己。

  前几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有一些群众不能理解,为此,他用20多天时间跑遍太和、阜阳等地乡村,深入底层了解情况,创作出大型舞台剧《国事家事》。这些戏剧,牵动着百姓和社会的神经,深深打动了观众们的心。仅《国事家事》在安徽省就巡回演出近百场,后来遵义市文工团等多家剧团将这部戏移植,先后演出了200多场。杨刚在多家剧团演出后不但没有收取任何报酬,还表示说:我不知道因为这个戏能少生几个孩子,但我知道这个戏肯定活跃了农村的文艺生活,群众也能在笑声中受到一些教育,从这一点来说,我非常满意了。他写喜剧、小品,靠写作技巧来赢得观众的笑声,低俗的东西他从来不写,他说,他的作品要让演员演出不掉身价。

  他感慨地地说说:现在搞市场经济,诱惑太多了,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要时时警惕自己。他认为一个剧作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写出有份量的作品。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他常常说,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省、市越来越重视文艺创作,越来越提倡精品力作,尤其是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更为繁荣文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自己才能不断地创作出比较满意的作品来。近年来,他多次参加公益性演出的编导与创作,就在今年八月,他又随江淮情编导组冒着高温酷暑赶赴宣城,参加采风活动,为新作品的创作作精心的准备。

他始终坚持在一线

  2010516号晚,古城庐州,华灯璀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合肥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国性运动会。

  作为开幕式的总撰稿,杨刚——这个已经61岁的花甲老人,在准备开幕式演出的紧张排练中,每天坚持到现场,与大家一起商讨,完善表演方案。

  四体会开幕式的方案前后修改了十余次,不管别人提出什么意见,他都会笑呵呵的接受,一点架子都没有,由于他将开幕式的框架和主题把握地很精准,开幕式演出获得了一致赞赏,安徽省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由衷赞叹。

  合肥市文管新局艺术处副处长何永湖告诉记者,杨刚老师一直是坚持在一线,有时他自己从家里边坐个车到我们体育中心。当时我们也很感动,我们就跟他讲你休息一下,或者天气凉快、晚一点再过来。他说我来一趟也不容易,干脆我就看完吧。

  二十年前,我们一家挤在不足20平米的房间,吃饭、睡觉都遭一个房间,只有一张桌子,每天晚上吃完饭,不管有多晚,爸爸都在一边等待我做完作业,他才继续在这张桌子上写剧本,儿子杨禹回忆说。这种状态持续了六七年,像《好人王科长》等一批全国、全省获奖的作品都是在这张小圆桌上诞生的。

  后来,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里换上了大房子,一人一张桌子,杨刚始终睡比儿子睡得晚。

  在儿子杨禹的童年记忆中,爸爸留给他的总是伏案写作的身影。有时候晚上睡到半夜起来一看,我爸还在那写。爸每天必须要写点东西,包括现在条件好了,爸用电脑创作了,每天必须要有一点收获。比如创作一些素材啊,或者采访了解到的一些东西,必须把他记录下来,然后才觉得心安去睡了。

  正是因为长时间的夜间创作,养成了他熬夜的习惯,杨刚常常打趣说:只有在夜晚12点之后的时候,我的创作才有灵感。

  多少年来,在合肥市乃至全省很多的重大舞台文艺和电视文艺活动中,总能看到杨刚的身影。从九十年代的首届全国相声节到今年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从安徽省各类形式的大型文艺活动,到已经享誉全国的江淮情大型文艺慰问演出,杨刚不仅多次担任策划和撰稿,他所倾情创作出的一部部优秀舞台剧和电视小品也给观众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真实是主旋律创作的根本

  在安徽省文化厅调研员肖桂兰的眼里,杨刚老师是关注现实、尊重生活、热爱生活,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言的这样一个作家。

  617日,杨刚创作的以沈浩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魂系小岗》走进凤阳县小岗村。和不听话的赵四毛斗智斗勇、和难搞的投资商斗智斗勇、和要被挖祖坟的村民掏心窝子,好村官沈浩短暂而又绚丽的人生旅程在小岗村艺术再现,让小岗村500多位村民热泪盈眶。

  生活中的真、善、美时时撞击他的心灵,他在生活中体悟人生不同况味。在谈到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时,他认为,主旋律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就是积极弘扬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在所有的元素中,真实是剧作的根本,离开真实,主旋律创作就变成了虚假的口号,越真实就越深刻。

  从《何家庆》开始,到《魂系小岗》,杨刚他一直在创作主旋律作品。如果让主旋律作品变得可亲可看,在谈到主旋律创作的时候,他也有很多困惑,他说原来有种尴尬,原来一心要追求主旋律,但是你的追求有时候不被人接受。一些作品会遇到艺术以外的干扰。

  我在创作的时候另辟蹊径,不从高、大、全去表现人物,让高大的人物生活化,赋予他生动的语言和性格,舞台上的任务也就变得真实可信。杨刚告诉记者,人物细节化、事例化、真实化,是他创作主旋律作品的法宝,但无论怎么调整,真实都是要摆在第一位的。

  做主旋律创作,不能把作为善美的定语,如果失去了真,创作就会摇摆不定。真实不是照搬生活,也是需要选择的,这种选择要符合创作的需要,要让人心头一动,感动人。

编剧创作需要汇入新源泉

  编剧是一件很苦的活,当编剧,不仅要有写作基础,还要熟悉剧团、熟悉演员,写出一个剧本不容易,要经得起审查,层层讨论,出成绩不容易,加上现在诱惑多,写戏剧收入少,愿意当编剧的人很少,培养一个编剧很不容易。杨刚说: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我们就自己培养吧,我现在最忧心的,就是编剧一定要后继有人!

  为此,他在倾心创作的同时,不断留意身边的年轻后辈2006年,在《肥东报》任编辑部主任的年轻人阚俊松得到杨刚赏识,之后在杨刚的帮助下阚俊松调到了合肥市文广新局成为杨刚的同事。

  由于阚俊松是写小说的,对戏剧可以说是个外行,他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他,有的作品甚至他推倒重来,可在最后署名时,他却坚决不署,甘当绿叶。他说:只要年轻人能出作品,比自己出作品还高兴,只有年轻人成长起来,我们的戏剧编剧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在他的帮助与指导下,在2008年安徽小戏调演上,小阚创作了反应安徽人民支援汶川地震的小戏《皖川情》,今年,小阚又在全国曲艺小品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对此,他逢人便说,比自己获奖还高兴。他的良师风范赢得了年轻编剧的尊敬和文化系统其他同志的推崇。

  作为省内外著名编剧,来找他写东西的单位和人很多,他总是认真对待,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并且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着周边的同志。一次,同办公室的一个同志为市里一家单位演出撰稿,写后就随手发给了该单位。该单位看后不是很满意,在获悉情况后,杨刚重新撰写,写完后,又仔细推敲,署上这位同志的名字……后来,该同志获悉此次撰稿具体情况后非常受教育,也改变了自己做事比较马虎的习惯。

  编剧的寂寞不在于个人的寂寞,而在于整体队伍的贫乏,杨刚说,当前全国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必将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戏剧编剧将不再是一项寂寞的事业。

  俯首甘为孺子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十多年的文艺工作和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杨刚始终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修德修身,以自己的言行赢得了省市艺术界同仁的高度尊敬和广泛推崇,得到了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获得了一系列荣誉:1995年被授予安徽省文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合肥市政府记二等功,同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安徽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安徽省委宣传部六个一批拔尖人才,2007年当选安徽省人大代表。

  二十多年来,杨刚始终埋头戏剧创作,独自创作或合作的大型戏剧作品20多部,小型舞台和电视戏剧作品300多个。在安徽省江淮情等大型文艺演出中,先后多次担任撰稿,并创作出《我们都是安徽人》、《奇瑞人》、《乡村新事》、《乡情浓似酒》、《安庆人》、《黄山松下》等一批作品,在演出现场和电视播出后,均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其创作的歌词和其他作品被多次用于各种大型文艺晚会,同时担任多部电视专题片及省、市大型文艺演出的策划及撰稿。

  我是人民的艺术家,无论何时何地,杨刚始终谆谆敦促自己,今年已经年过61岁的他,精神状态正风华正茂,依旧坚守在创作一线。杨刚,这位淮河的儿子,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不就是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地耕耘在编剧岗位上二十多年的人民大众的牛么?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