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用最合适的人来做人民的公仆

访问次数: 1497                        发布时间:2010-10-14

[字体: ]

1010日,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1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推出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等。(《京华时报》1011日)

近百万人参加考试,数千人竞争一个热门职位,公务员考录能否保持公正、对作弊行为如何惩治等问题,考生关心,社会关注。据透露,随着报考人员身份的日益复杂,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日趋频繁,考试的环境日趋复杂,违纪违规行为特别是有组织作弊行为日趋增多。2006年至2009年,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共发现了1605例违纪违规行为。2011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推出三项改革创新举措,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树立新的用人导向和选拔机制,能否有效避免营私舞弊确保公平公正,能否使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终实现“选拔最优秀的人”为政府所用,虽然还是未知数,但这样积极地探索却值得期待。

“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1854年英国诺斯科特和杜威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的这句至理名言,今天已经成为我国公务员考任制度的信条。国家机关成为名校优秀毕业生角逐的舞台,固然有利于精英参政议政,但不能回避这样的事实,有些新考上的公务员有“三不了解”:不了解基层,不了解情况,不了解群众。而不熟悉情况,不熟悉国情,他怎么能干好活儿?易言之,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应该要有经验,并能体会到地方和企业的困难,才能切实地做好服务。说到大学生一毕业就进机关不合适,就必然不能回避“公务员热考”的思考。在知识失业压力下,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炼就的“考试能力”优势,秉承“学而优则仕”和求职潮流,成为公务员考试队伍的中坚力量,而“考试能力”未必就是最适合于公务员的品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务员管理采取的是“大一统”模式:考试一张卷、培训一堂课、考核一根尺、升迁一把梯、待遇一锅饭……从事综合管理、战略规划、政策研究等工作的人员与一线执法和辅助服务人员混同招录、选拔、培养和使用。这样一来,不仅无法满足选贤任能和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各种待遇都与行政职务级别挂钩,导致公务员队伍“官本位”意识浓厚。由此可见,公务员的选拔、管理与考核,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营生出新的问题来。由于受到机构规格和职数限制,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狭小,大家都想挤进上级机关而不安心基层工作。为此,不少单位就以各种理由分拆、增设机构、提高规格以相应增加领导职数来解决干部待遇,进而又加剧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等弊端,形成了积弊甚深的“官场病”。

而今,公务员招录工作向基层倾斜,也许不失为打破晋升“天花板”的良策。为此,要十分注重制度创新,克服制度缺陷,使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招管理的科学性,以实现择优选人、用人的根本目标。

必须指出,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制度的执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的漏洞,致使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制度的细化和程序的规范仍是深化改革所面临的艰巨使命。在这方面,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公务员管理经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推广政府雇员制,减少公务员常任制比例;引入“政务官”和“事务官”公务员分类制;在“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创新方式、新渠道、新方法,考核、选拔公务员,完善公务员竞争淘汰机制,如民意测评制、公推公选制和末位淘汰制等。(郭立场)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