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访问次数: 2515                        发布时间:2010-11-17

[字体: ]

20101027《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署名文章。这在近年还是少有的。引人注目的是,该文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要遵循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的方针性意见,我想这是必要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诚然,尤其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构建的政治体制在改革开放时期虽不断有所改进,但仍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等形势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仍严重滞后,诸多弊端由此而生。但政治体制的改革又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事,以往的改革虽有一些进展,但也有失误,因此为了稳妥起见,也必须回顾一下过去的经验。

  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早在1986年就正式提出来了。从1986611日起,邓小平就接连就这个问题发表谈话。他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政治体制的改革应作为改革的一个标志。……1980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按:指邓小平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但是没有具体化,现在应提到日程上来。(见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一文)以后他几次谈这个问题。最终确定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党政分开,或称党政职能分开。邓小平概括为四句话: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这当然是一件头等的政治大事。但是当时被指定主持这件大事的并非是负责全局的党的总书记,而是政府机关负责人。书记处只负责催促在1987年上半年(7月以前)提出一个文件,讲明改革的目标、方法、步骤等,然后经讨论后逐步进行。但是主持这场改革者是怎样部署这件大事的呢?首先是自上而下地忙于设研究机构,铺摊子,特设中央政改研究机构,在其领导下,在全国各有关机关、省市和高等院校设政改研讨小组,集合大批人,发议论并设计蓝图。就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过的一个学校来说,其所设的研讨小组初时有一百多人参加,奉命就民主、党政分开等七个专题进行座谈讨论并写文章,后来小组固定为十来个人,负责组织研讨工作(按:十三大后这些研讨小组统一更名为政改研究室)。因为要解决党政分开问题,所以大家讨论的矛头大都首先对着党的领导问题而来,这是很自然的。一时舆论哗然,离开实际的言论不少。

  正当这个重要关头,不是别人,正是总书记胡耀邦,他在1986928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对此发出警告,他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现在议论纷纷,很多议论并没有讲在点子上,这个那个研究单位,写文章一写就是一大篇,有些言论信口开河。他们往往抓住一个什么外来学说,就洋洋数千言,数万言,把西方民主说得天花乱坠,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当然,这里我只是同你们通通气,并不是要批评什么人。按书记处分工,这件事由赵紫阳同志负责,用大约一年的时间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方法等研究清楚,我估计明年五、六月或七月初可以拟出一个文件,但是我们党委还是要注意,不要让那些人到处造空气,造风潮,搞得人心不安。

  胡耀邦提出的这段警告与批评,可惜并未引起当时主事者的理睬。造空气、造风潮仍继续进行;加上1985年以来物价上涨,腐败现象曝光,引起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与激动,于是招致了1986年年底的一场被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潮。这场学潮由在造空气、造风潮中脱颖而出的方励之所在的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开始,迅速蔓延到其他地区和北京,各地学生纷纷上街。

  这场学潮来得非常突然,然而其原因亦十分明显。造风潮引起学潮,事有必然。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全力应对。作为总书记的胡耀邦当即停止出国外访活动,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做学生的工作,直到学潮平息以后才离开办公室。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事后却将这场被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潮归咎于胡耀邦事先制止不力,导致胡耀邦因此辞职下台。此事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我想就是后人闻之,亦必将大为诧异。当时也涉及到一些人,但是最先鼓动起这场学潮的方励之却被轻轻放过(按:此人在1989年另一场更大的学潮中证实为主要的幕后推手,事败后逃亡美国)。

  这是过去了的一段重要历史。历史经验需要牢记。1986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以无成效告终。不仅无成效,而且还引起了反弹,证据之一就是现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任,几乎一概由当地现任共产党书记兼任,这就使党政更加合一了。

  1986年以后,我们的政治改革(包括行政改革)确没有完全停顿,改革走了另一条迂回曲折的路,那就是上述《人民日报》文章所记述的一段话,我们且将这段话抄录如下: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作者没有指出从201010月再出发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是什么,但却一般地指明了改革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加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依愚见,三条标准之外似须再加一条,这就是: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例如确立权力制衡制度和分权制度以纠正权力过分集中的积弊),不知作者以为如何?

  至于展望2010年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前程,我自感无话可说,只能提出一个希望,就是希望当事者能够重新回过头去温读一下邓小平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以便从此大文中吸取改革的灵感和增强改革的勇气。对此,国人有厚望也。

 

信息来源: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