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访问次数: 6263                        发布时间:2010-12-13

[字体: ]

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王 三 运(20101117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张宝顺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和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多次听取了有关我省“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并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提交全会审议前,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在皖党的十七大代表和省八次党代会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并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修改。可以说,《建议》形成的过程,是认真总结过去、全面规划未来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这次提交全会审议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52条,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分析“十二五”面临环境,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第二至十一部分,从十个方面对“十二五”重点工作作出部署;第十二部分就加强党的建设,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提出要求。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和皖北地区发展,努力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我省经济总量跨上崭新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安徽改革发展新篇章。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安徽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

  《建议》分析了我省“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概括地说,未来五年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省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省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显著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双重压力。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安徽实际,《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是关系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省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欠发达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全面转型是安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全面转型中实现加速崛起、兴皖富民。

  贯彻“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十二五”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这是在规划研究编制过程中,根据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逐步提炼形成的,完全符合我省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必将推动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把《建议》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好落实好。

在综合考虑未来国内外、省内外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议》是总揽全局的,着重提出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也留下空间。 “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制定包括少量约束性指标在内的具体指标,提交省人大审议。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立足安徽科学发展全局的需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共十个方面。

  ()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解决安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导向,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三是大力拓展消费需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消费促进政策,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议》提出了五个方面任务。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安徽崛起的重要支撑。要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围绕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重点领域,壮大、提升、改造、发展一批重点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万亿元。三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布局,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翻一番,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五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对安徽跨越崛起的支撑力和保障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近年来,我省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上看,城镇化还相对滞后于工业化,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双轮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安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确立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芜湖全省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打造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二是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县城城镇功能,加快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经济强镇。三是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四是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大力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三农”现代化进程。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进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中低产田改造等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示范试点省建设,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电网、饮水安全、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是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我省区域差异较大的实际,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加快形成竞相发展、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是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按照国家规划的要求和“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部署,全方位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如期完成示范区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成为引领和带动全省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皖北发展事关全省大局,必须按照夯实基础、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思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农产品加工、中药产业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各地加快建成重点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政策规划体系、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

  ()扎实推进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加快建设创新型安徽。安徽跨越崛起,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科技教育。 《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出更多的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二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开展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加快推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三是建设人才强省。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危机意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一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节地、节水,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加强生态保护。深入推进生态省示范基地、重大项目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建议》提出了六个方面任务。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依法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五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推进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强大力量。《建议》提出了四个方面任务。一是着力提升全省人民文明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深入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出更多展现徽风皖韵、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三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兼并重组和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打造文化企业“航母”,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建议》根据“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全民创业。二是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适当增加省调控能力,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地方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五是深化以泛长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形成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方面的顺利对接,加强与中部兄弟省份紧密合作,推进与珠三角、环渤海、西部地区、港澳台互动合作。六是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

  《建议》最后一个部分,专门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从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不懈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要求,为确保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政治保障。

同志们,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实现安徽“十二五”规划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稿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