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宁国市为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特困职工家庭的住房困难,紧紧抓住“居者有其屋”民生主线,不断创新保障方式,扩大保障范围,理顺保障机制,通过率先在全省建设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公正、透明的实物配租分配方法、让最困难的家庭优先享受住房保障,探索建立廉租房后期管理新模式,既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也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全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真正把住房保障的任务落到实处,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国特色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新路子。截至目前,该市投入廉租房资金累计8824万元,保障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累计2155户,其中实物配租469户、租赁补贴1686户,另有487套廉租房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实现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帮助一大批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安居梦。
一是建立“廉租住房保障信息系统”
从2008年开始,该市积极创新,根据住房保障管理需要,率先在全省设计开发出“宁国市廉租住房保障信息系统”,该系统在设计上以《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为主线,以“规范业务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加强部门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为主旨,按照工作程序将工作端口设到各居委会、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实现从申请保障到审批完成及后期动态管理的全部过程。数据集中存放,流程统一管理,并可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此后,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多次来宁组织调研和上门指导,并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升级完善,完成了“安徽省廉租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廉租住房保障的网上申请、审核、复审、审批、合同签订、资金管理及相关报表的上传、统计、汇总等功能,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目前已在全省推广使用,从而为建立全省住房保障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定期入户调查、日常突击抽查、接受举报等方法,宁国市对已领取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配租廉租住房的家庭及时进行复审,并根据保障家庭人口、收入、住房等变化情况,调整租赁住房补贴额度或实物配租面积、租金等;对不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或违规转租、出借、调换和转让廉租住房的,及时进行清退和重新配置。截至目前,宁国市通过复核清退不符合条件者共计396户、705人。
宁国市作为安徽省探索廉租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先行者,经过不断探索,通过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覆盖廉租房建设管理、货币补贴、实物配租、考核督查等重点环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和操作机制。
二是确保最困难的家庭优先配租住房
为建立完善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新机制,2008年,宁国市房管局制定出台了《宁国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分配方案》,以减少分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分配矛盾,根据地段、楼层、户型、采光度以及年龄、困难伤残程度等不同情况,对符合特殊困难条件的住户优先排序,其中几点颇引人注目。一是规定了五类廉租住户特殊家庭不用摇号分房。廉租家庭成员中有属于“孤、老、病、残、军烈属”五种情况之一的家庭为特殊保障家庭优先安排,这些家庭参加摇号只是定出个选房的顺序;二是对条件相同的保障户则先抽取抓阄序号、再按序号抓阄排序号,并将所有申请配租的保障户的配租顺序号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按排序先后依次安排廉租住房,保障户必须服从分配安排;三是对已入住家庭,入住后可根据年龄增长、身体状况改变、家庭人口变化等因素,提出换房申请,在有腾退空余房源的前提下适当调换。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始终保持着“零投诉”的良好记录。
三是探索廉租房后期管理新模式
在廉租房小区后期管理上,宁国市通过政府引导,以成立“居民小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法破解物管难题,为入住群众实行亲情化服务和人性化管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精心照顾,在政策上财政给予倾斜,在就业上予以牵线搭桥,以此探索出以居民小组为主导,社区居委会和房管局监督,三方共同对廉租房及其住户进行管理、服务的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新模式。即: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群众民主推荐下,每栋楼选出一名对公共财产管理有责任心的保障对象作为楼道长,由楼道长组成居民小组,义务管理小区,负责小区清洁卫生、文化、调解小区矛盾等日常管理工作,在物业费的收取上,每月每户4元的标准让居民轻松承受,真正将廉租房小区打造成住户“美丽的家园、精神的乐园”,让物业管理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虽说是“自治”,但宁国市房管部门并没有当“甩手掌柜”,反而唱起了“主角”。在完善政策、提供管理的制度保证的同时,还通过“先管、后带、再脱手”的方式,探索出一条业主自治的新路子,即:保障户入住之初,由房管局派员执行先期物业管理,并选取身体素质好、有责任心的业主参与观摩;成立居民小组后,再对居民小组成员进行保安、保洁、物业维修等物业管理技能培训、指导,共同管理;条件成熟后,再将整体物业管理工作进行移交,由业主“自治”管理。(宁国市编办 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