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和国家提出的立法工作目标。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努力,这一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立法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20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程的一个缩影;2010年,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时值岁末,我们选取了8部今年制定或修订的重要法律进行解读(按时间排序),以飨读者。
——编者
1. 国防动员法
“战时应战”向“急时应急”拓展
【新闻】
【点评】 汶川地震后,国家高端科技情报信息系统被迅速动员起来:军队紧急调集国家卫星定位系统,以最快的速度陆续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在救灾现场,国防动员系统调集了“应急通信保障综合指挥车”、“车载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等专业救灾装备,使更多的人从废墟中迅速得到解救……
国防动员是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国防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国防动员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是战时应战,但为了适应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需要,国防动员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由“战时应战”向“急时应急”拓展。
国防动员力量,具有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设施配套、平战两用的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天然优势。从国外情况看,利用动员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是一种普遍做法。在我国,国防动员力量在参与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应急工作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法充分考虑到国防动员在“应战”与“应急”中的功能,力求在建设目标上统筹国防动员力量、国防动员资源的使用,统筹国防动员的机制建设。
国防动员不仅在战时要为捍卫祖国和领土的完整而参与作战,平时也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选举法
“同票同权”保障权利平等
【新闻】
【点评】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此次选举法修改最引人关注之处,这一规定被称为“同票同权”。回顾历史,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此次的1∶1的变化,它表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在选举上城乡比例不同的规定,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上世纪50年代,这样规定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现实,能使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逐步采取措施,在法律上确保每一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由人民选举的人大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平等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选举权又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因此,选举权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基础,而“同票同权”正是政治平等的直接体现。
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
【新闻】
【点评】 国家赔偿是存在于民主、法治、文明社会的一种法律制度,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法制健全程度,反过来也会促使国家的法制更加健全。保护人格尊严、重视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各国国家赔偿法的重要价值取向。
此次修改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贯彻了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体现了法制的进步。1995年颁布实施的国家赔偿法,由于历史原因而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国家赔偿法时,我国经济还比较困难。在消除精神损害的影响方面,只规定了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和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不仅可以救济受害人遭受的损害,保护公民的权益,还可以督促国家工作人员忠于职守,推进国家机关依法行政。
4. 保守国家秘密法
国家秘密告别“一密定终身”
【新闻】
【点评】 如何正确处理保守国家秘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次保密法缩小了国家秘密范围,提高了定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同时,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修订后的保密法对“国家秘密”作了明确定义:“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同时,还对国家秘密限定了定密权限:县级及县以下机关、单位不再拥有定密权。
“定密多、解密难”备受社会诟病。近年来,我国行政复议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行政复议数量却不降反升。不过,很多复议案件的结果令人失望,因为大多数复议申请都是由于保密而“败诉”。
随意定密、缺少密级变更和解密机制,往往“一密定终身”,大量已无保密意义的涉密载体堆积,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失国家秘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为此,新修订的保密法对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30年,机密级不超过20年,秘密级不超过10年。
构筑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
【新闻】
【点评】 人民调解是通过民间方式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是新时期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具有灵活性、快速性、低成本等优点。人民调解法贯彻了人民调解优先原则,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据此,法院在立案之前或公安机关行政裁决之前,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角度出发,认为某些案件的首选纠纷解决方式并非诉讼程序、行政程序时,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来解决其纠纷。
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此规定使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获得保障。
人民调解优先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当事人也可以选择其它的解决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民调解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成功。对此,人民调解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6. 代表法
人大代表身份不得滥用
【新闻】
【点评】 人大代表所享有的权力是因担任代表职务产生的,其行使要遵守相应的程序,并且应当受到监督和制约。作为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务必须规范,要正确处理履行代表职务和从事个人职业活动的关系。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人大代表行使权力也不例外。为了防止个别代表利用代表身份向司法机关施压、干涉司法公正的情况发生,必须对人大代表履职进行规范,规定严格的程序和相应的方式,把执行代表职务和从事个人职业活动区分开来,防止公私不分、公权私用。代表法还通过规定人大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来合理区分人大行使职权和代表个人活动。
对于人大代表人身保护许可权的行使主体,代表法明确规定,对人大代表人身保护的许可权,只能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
让每个公民不再有后顾之忧
【新闻】
【点评】 有尊严的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医各个方面都没有后顾之忧。养老和医疗,是民生关注度最高的两个问题,让每个公民都老有所依、病有所医,是立法追求的目标。
在养老保险方面,过去,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必须累计缴费满15年,方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社会保险法规定,缴费不足15年的人员可一次性缴费至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这一修订,结束了以往由制度设计造成的“老无所依”的窘境。
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过去由于制度安排不够细致,个人垫付大量医疗费的情况并不鲜见,社会保险法对此作出了调整。首先,规定了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费用中,由医保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其次,为解决第三人支付的问题,法律规定:医疗费用应由第三人负担的,如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医保基金先行支付,再向第三人追偿。这两项规定无疑大大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社会保险法是社会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同时也是保障人权的重要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险法是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法”。
8. 村委会组织法
村监会让民主监督更有力
【新闻】
【点评】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但长期以来,只重视民主选举环节,忽视民主监督,严重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质量和进程。只有通过包括监督程序在内的程序保障,法律上的权利才能变成真实的权利,每一张选票才能表达最真切的民意。
村委会组织法修订后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应当具备财会、管理知识,并由村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由于缺乏监督,近年来农村自治在一些地方已经变相成为“村官自治”甚至是“村长自治”。对此,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完善了对村委会成员的罢免程序。按照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委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这些规定将有利于强化村务监督,保障村民的监督权,让村务监督落到实处。 本版点评人 本报记者秦佩华 白龙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