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做到敢为人先。新华社报道说,在2003年启动的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安徽并不在其中。安徽省委、省政府认为: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但可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借鉴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自主试点,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初,合肥等地区的部分文艺团体和媒体在安徽率先开始“自主试点”,拉开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大幕。到目前为止,安徽17个市、105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
二是确定战略路径。新华社报道还说,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发展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被列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各地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三是注重以人为本。 《人民日报》报道写道,“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安徽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的灿烂阳光洒满江淮大地。2007年以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5大文化惠民工程相继纳入安徽民生工程。截至目前,27473个“盲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7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9105个农家书屋, 2.8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同时,为基层配置了63辆流动舞台车和1062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10年,全省农村放映公益性电影达32.77万场次。
四是遵循市场规律。 《人民日报》报道称,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401家文化单位注销事业法人, 2.2万多人核销事业编制。15家出版社、 84家新华书店、 85家电影公司、 86家电影院、 92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与此同时,安徽相继组建了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5大省级文化集团公司,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2009年3月重组后的合肥市电影公司,当年票房就比上年增长122.66%,增幅超全国城市影院的40%。话剧“金狮奖”获得者李静用一句台词描述了演艺集团实施改革以后的变化:大家是要“豁出命来往前奔!
五是坚持重点突破。其一是在精品力作上突破。《人民日报》报道提到, 以“讴歌建设者、赞颂新成就、展示新风貌”为主旨的“江淮情”大型演出, 7年来现场观众已达40多万人次。2008年,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滁州市举办,一个为8亿农民打造的文化品牌自此在安徽绽放。 文化繁荣的源头活水在创作,在精品力作。2008年5月,安徽出台《重点文艺项目创作生产扶持办法》。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京剧《天地人心》、话剧《万世根本》、电影《第一书记》、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脱颖而出。其二是在龙头带动上突破。《人民日报》报道反映,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 — 中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