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背后的故事——访聂耳侄女聂丽华

访问次数: 1562                        发布时间:2011-05-13

[字体: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今天,当这慷慨激昂的旋律响起,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总会荡漾起一种特殊的情怀。这首歌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是从革命年代就广泛传唱的红色经典

  日前,《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的侄女、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作曲家聂丽华女士在昆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这位76岁的老人谈起了她敬爱的叔叔聂耳,讲述了国歌背后的故事。

  “抢”来的谱曲任务

  聂耳是一个非常积极活跃的人,他对工作从来不知道疲倦。《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就是聂耳主动来的工作。聂丽华老人说。作为聂耳侄辈唯一从事音乐艺术的人,她对叔叔的生平事迹和国歌创作过程进行了搜集考证。

  当时在1934年,中共地下党白区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建议要利用电影和电影歌曲唤起民众革命和救亡的激情。1935年,田汉为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写出一部名为《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后被改编成电影《风云儿女》。其中最后一节诗稿,后来就成为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

  1935年2月,田汉同志写完初稿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剧本交到了电影编剧夏衍手里。聂丽华介绍,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听说《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谱曲,就主动向夏衍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

  夏衍也曾写文章回忆聂耳工作的情景:他(聂耳)不止一次同我说,有哪部电影要作曲?我在抢工作。一拿到《风云儿女》的剧本,聂耳就找到剧本最后那首歌,他念了两遍,很快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等不及我开口,他已经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了。我干!交给我。’”

  聂耳就是这样的人,对工作从来不推诿,总是争着抢着做事情。聂丽华说,田汉等左翼文艺工作者的被捕让聂耳非常愤怒,也唤起了他的创作激情,所以他才会在去日本前夕,主动请求为电影主题歌谱曲。

几度修改的词与曲

  根据一些见证者回忆,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弄堂里,聂耳用很短的时间就谱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

  曲子做出来以后,聂耳先唱给司徒慧敏他们听,根据他们的意见作了修改。聂丽华说,直到出国前一天,聂耳还亲自到上海荆州路405号电通公司摄影棚用简谱初稿试唱,认真倾听司徒慧敏和张云乔等人的修改意见。

  为了使《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和节奏更加有力,聂耳和孙师毅商量,对歌词作了三处修改:第一处是在歌词开头将起来不愿……”完全分开,又在句末加上了休止符以作强调;第二处是将原歌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并在句尾也加上了休止符;第三处是在原歌词第七句前进!前进!前进!后再增加了一个进!

  1935年4月15日,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聂耳从上海乘船东渡日本,他把《义勇军进行曲》带到了日本再次修改。聂丽华介绍:当时,聂耳被反动派列进了黑名单,组织上考虑到聂耳的安全,让他取道日本去苏联学习。为了顺利出国,聂耳用了他三哥也就是我父亲的身份,他们长得很像。

  1935年4月末,聂耳把歌谱定稿从东京寄回到上海。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今徐家汇公园小红楼)灌成唱片发行,唱片编号为34848b。后来,歌曲录音又转录到影片《风云儿女》的胶片上。

传世的“绝唱”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举行首映。当日,《中华日报》电影宣传广告上写着:再唱一次胜利凯歌!再掷一颗强烈的炮弹!《申报》电影广告栏也写道:这儿有雄伟的歌——是铁蹄下的反抗歌!

  《风云儿女》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公映之后迅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令观众热血沸腾,《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的歌声随之响彻大江南北。聂丽华介绍,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中,美国记者爱泼斯坦亲眼目睹了中国官兵端着步枪、挥着大刀,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日本军队的炮火向前冲锋。

  在那个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影响了中国,还成为一支国际战歌,激励着许多国家的革命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马来西亚的一支华侨和其他各族青年组成的抗日队伍,就把《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西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传唱。

  然而无论是聂耳还是田汉,都没能第一时间听到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歌曲问世2个月后,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享年23岁,《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他传世的绝唱。当月从南京宪兵司令部出狱的田汉,惊闻聂耳遇难后,不禁失声痛哭。

  叔叔生前没有亲眼看到电影《风云儿女》首映,也不知道自己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会在中国和国际上产生这么大影响。尽管事隔多年,谈起英年早逝的聂耳叔叔,聂丽华仍然欷歔不已。

红色经典成为国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义勇军进行曲》已经广泛传唱、深入人心。然而从一曲红色经典,到成为代国歌,再成为正式国歌,其间还有一段曲折的历程。

  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报纸公开为国歌征稿,一个多月征集到歌词694首、曲谱632首,但来稿中没有一首特别令人满意。政协会议开幕在即,国歌仍无定稿。毛泽东主席亲自召集座谈会商讨国歌事宜,著名画家徐悲鸿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得到多数与会者支持。

  经过充分讨论酝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原来的国歌歌词,确定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歌正式写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曲调高昂,旋律铿锵有力,充满了爱国激情。唱着这首歌,可以使我们居安思危,不断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自强不息、奋勇前进!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