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创新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障。为抢抓机遇,推进开发区新一轮快速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安徽省宁国市大力推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
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与辖区内乡镇、街道工作关系,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下放审批权限。开发区管委会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权。市直单位在开发区派驻机构应与局级相同机构具有同等审批权,过去由市直单位审批办证的,改由市直单位委托开发区派驻机构审批办证。理顺管理关系。开发区管委会对园区规划范围内的规划、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乡镇、街道负责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征地拆迁、环境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创建等社会事务。建立考评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年对开发区招商引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业绩认定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实行财力保障。按照“加大倾斜、促进发展”的原则,制定新一轮的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开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一定比例在市财政与开发区财政间分配。实行统一财政。开发区实行独立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将开发区各项财政收入及时结算返还给开发区,用于开发区建设。实行收益留用。规划范围内国有工业土地使用权出让所获出让金和土地收益,以及收取的土地闲置费全额留归开发区使用;国有商业土地、居住土地使用权出让所获出让金,剔除土地收储成本,净收益部分由市财政与开发区财政按比例分成。市政府授权开发区管委会经营的规划范围内的其它用地和城市基础设施,其经营收益归开发区使用。开发区范围内收取的各项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它收入等非税收入全部留归开发区。
三是推进内设机构改革创新。在开发区现有党政办公室、建设局、财政局等内设机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增设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局和投资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经济发展局主要负责编制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发展政策,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管理,协调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协调和管理等工作。社会事业局主要负责编制开发区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各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文明创建、信访、安全生产、司法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城乡统筹等社会事务。投资服务中心与市项目服务中心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四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激活用人机制。大力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年度考核、末位淘汰”用人机制,内设机构全面推行职务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和双向选择制。领导班子副职和内设机构负责人由开发区主要负责人聘用,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的内设机构负责人有提名权,其他职务由内设机构正职聘任。内设科室主要负责人一律实行竞争上岗,内设科室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双向选择落选者待岗或调出。开发区管委会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区负责制定各内设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中层干部职数方案,报市编委核定。开发区补充人员原则上由开发区党组会同市组织人事部门向社会公开择优录用。搞活干部任用机制。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一次开发区干部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开发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开发区党组可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市范围内挑选干部。管委会内设机构正职按正科级高配,副职按副科级高配。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对领导班子副职及市直部门派驻机构市管干部有提名权,市委在任免开发区党政领导班子副职前充分听取开发区党组意见。用活奖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每个内设、直属机构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定岗定责,科学设定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建立风险机制,制定符合实际、较为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管委会主任奖励基金,对贡献突出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实行收入待遇与绩效挂钩。开发区领导班子绩效收入分配办法由市政府研定。内部工作人员每年度整体收入水平,以现有收入为基数,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计划任务挂钩,上下浮动。创活培训机制。开发区根据不同岗位对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要求,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对上岗和转岗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切实保证开发区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宁国市编办 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