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建立五大体制机制,确保科学发展

访问次数: 1183                        发布时间:2011-08-22

[字体: ]

宁国地处皖东南,东临杭州,西依黄山,是“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 境内西津、东津、中津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形成独特的皖南湿地景致。拥有峰岭地貌的天下奇观青龙湖、北亚热带东北部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板桥自然保护区和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树种、素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3000亩天然红豆杉群落,已逐步成为区域性的生态胜地。自2000年以来,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县市前列,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2010年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行列。被授予“中国耐磨铸件之都”,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和安徽省唯一的县级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行列。繁华雅致的都市风情、江南诗韵的田园风光、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构成了“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的优美画卷。

一、建立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体制机制,调整区域结构

宁国市根据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环境承载、产业基础等条件,以建立与空间布局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切入点,将全市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高新产业区和商务文化区,确定了以城市主城区为核心,南山河沥高新技术园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一核三聚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同时形成青龙湾+东湖湿地公园+滨江新城为主体,城市与生态景区紧密融合的的区域格局。在此基础上,推进行政资源优化整合,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此带动全市主体功能区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建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建立产业发展导向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对鼓励类产业从财税政策、项目准入、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限制类产业,严格控制其规模扩张,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和搬迁异地集中治理;制定地方补贴和奖励政策,建立淘汰产业退出机制。二是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办园等园区发展新模式,建立企业、项目在市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着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格局。三是建立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鼓励企业加快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和对外合作步伐。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三、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城乡结构

一是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美丽乡村创评、小城镇建设试点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的优美乡村。二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增长计划,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高起点建设一批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三是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体化、配套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安徽省率先推行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制度,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建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调整要素结构

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把财政投入积极向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区建设、重点项目倾斜,同时着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聚集区。二是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以开展全省统筹城乡土地综合改革试点县市活动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努力为加快发展拓展用地空间。三是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完善覆盖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和网络,着力破解用工难问题。

五、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调整社会结构

一是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新建项目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价格、收费、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争创低碳城市。二是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机制。按照受益者补偿原则,探索建立与生态保护挂钩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激励和制约,加大环境执法检查和考核评估力度。2006年以来拒批骨胶生产、小化工、铅氧蓄电池、含氰电镀等污染项目116个;关停造纸、选矿等高排放企业12家,取缔非法小电镀生产线5条、非法小化工生产线2条。(宁国市编办 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