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建设服务型基层政府纪实

访问次数: 2684                        发布时间:2011-08-25

[字体: ]

到政府办事,不再来来回回跑煞人”——上海嘉定建设服务型基层政府纪实

  新华网上海8月24日电(记者李荣)群众对基层政府的印象最直观。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上的居民新近对记者说,现在政府有了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到那里办事,不再来来回回跑煞人

  百姓这个直观印象,与嘉定区在乡镇机构改革中的目标是一致的:要从百姓求我办事转变到我为百姓办事。嘉定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明荣说,在乡镇政府的定位中,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精简、统一、效能,这是服务型政府的三特征。机构少了、政府的职能顺了,服务的有效性也就高了。

  三次内完成的托底承诺

  说起嘉定此次的乡镇机构改革,总会提到南翔镇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有一个托底承诺,叫做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三次上门

  这个承诺说到了居民的心里。过去,居民要办理医疗救助等事项,因为需要的材料比较多,如果事前备课不充分,在办理过程中往往会多次往返,路途远的居民会抱怨跑断腿

  为此,南翔镇上的受理中心推出一门式服务,业务受理方式由分类受理归口受理转变,对多环节、跨部门的受理事项,通过统一运行机制、简化办事流程、强化后台资源整合,让老百姓办事少跑一趟路、少跨一道门槛,少走一遍程序。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托底承诺:如果居民来了两次还没有办成,受理中心便派人上门服务,直至按规定办结相关事务。

  受理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三次上门不是目的,二次办结不是目标,一次完成才是根本。针对一些居民上班没空、办事必须请假的不便,受理中心还推出午间周六无休的针对性服务,在平时午休和周六期间安排人员上岗值班,帮助急于办事的居民解了燃眉之急。

  根据沪郊农村的实际布局,南翔镇的受理中心还实施一门多点的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先后在8个村组建了社区事务村级代理室,村民只要进入代理室,就可以咨询或办理劳动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多项事务。

  新裕村村民吉敏明的老父亲对此最有体会。这个老实巴交、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老伴长期瘫痪在床,儿子吉敏明突发精神病,刚生完孩子的儿媳又没有工作。老人走投无路,走进村里的代理室,向工作人员倒出了自己的苦水。工作人员马上上门,核实具体情况,帮助这一家代办了低保申请和医疗救助,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点回旋余地。

  在精简中拓展服务

  采访嘉定区的乡镇机构改革,有一个一升一减的反差,让人印象深刻。嘉定区编办负责人说,改革后全区各镇的党政内设机构数精简了39%,事业机构数精简了36%。而在一些乡镇面向社会的测评中,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不断上升。

  政府服务在精简中得到拓展。记者发现,嘉定规范了乡镇机构的设置,将原农业办公室、工业贸易办公室和财经管理办公室整合为经济发展办公室,镇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过去直接管理经济,转变到改善投资环境、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上来。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嘉定在各乡镇成立了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和社区管理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经济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等事业机构的服务职能,拓宽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领域。在江桥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法律咨询、创业培训、开业贷款、认定注册、补贴申请等无偿服务,并且联动区内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今年以来,这一中心还与各级工会协同,成功创建了20家区级和谐企业达标单位。

  管理中的服务

  在嘉定,有一个城镇综合管理的大联勤模式,体现了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辩证法。其做法,就是把条线部门的资源在上进行整合,形成公安、城管、工商、药监、社区保安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将过去被动出击的事后处置方式,逐步转入主动发现的事前管理轨道。

  主动发现、提前介入,促进了社区的和谐。江桥镇杨柳社区的联勤队员,在小区巡逻时发现一处居民楼的车库被人租用,堆满杂物废品,不仅环境脏乱,还有治安消防隐患。社区联勤工作站及时组织社区民警和物业公司人员,与租住人员和车库业主主动进行沟通,问题很快得到了顺利整改。

  相关人士表示,嘉定乡镇的大联勤,切入点是管理,但落脚点是服务。下一阶段,嘉定区各镇还准备逐步将水、电、气保修服务等内容纳入大联勤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拉近群众距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力载体。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