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政府办事,不再来来回回“跑煞人”——上海嘉定建设服务型基层政府纪实
新华网上海8月24日电(记者李荣)群众对基层政府的印象最直观。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上的居民新近对记者说,现在政府有了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到那里办事,“不再来来回回跑煞人”。
百姓这个直观印象,与嘉定区在乡镇机构改革中的目标是一致的:要从“百姓求我办事”转变到“我为百姓办事”。嘉定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明荣说,在乡镇政府的定位中,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精简、统一、效能,这是服务型政府的“三特征”。机构少了、政府的职能顺了,服务的有效性也就高了。
“三次内完成”的托底承诺
说起嘉定此次的乡镇机构改革,总会提到南翔镇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有一个“托底承诺”,叫做“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三次上门”。
这个承诺说到了居民的心里。过去,居民要办理医疗救助等事项,因为需要的材料比较多,如果事前“备课”不充分,在办理过程中往往会多次往返,路途远的居民会抱怨“跑断腿”。
为此,南翔镇上的受理中心推出“一门式服务”,业务受理方式由“分类受理”向“归口受理”转变,对多环节、跨部门的受理事项,通过统一运行机制、简化办事流程、强化后台资源整合,让老百姓办事“少跑一趟路、少跨一道门槛,少走一遍程序”。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托底”承诺:如果居民来了两次还没有办成,受理中心便派人上门服务,直至按规定办结相关事务。
受理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三次上门”不是目的,“二次办结”不是目标,“一次完成”才是根本。针对一些居民“上班没空、办事必须请假”的不便,受理中心还推出“午间周六无休”的针对性服务,在平时午休和周六期间安排人员上岗值班,帮助急于办事的居民解了燃眉之急。
根据沪郊农村的实际布局,南翔镇的受理中心还实施“一门多点”的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先后在8个村组建了“社区事务村级代理室”,村民只要进入“代理室”,就可以咨询或办理劳动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多项事务。
新裕村村民吉敏明的老父亲对此最有体会。这个老实巴交、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老伴长期瘫痪在床,儿子吉敏明突发精神病,刚生完孩子的儿媳又没有工作。老人走投无路,走进村里的代理室,向工作人员倒出了自己的苦水。工作人员马上上门,核实具体情况,帮助这一家代办了低保申请和医疗救助,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点回旋余地。
在精简中“拓展服务”
采访嘉定区的乡镇机构改革,有一个“
政府服务在精简中得到拓展。记者发现,嘉定规范了乡镇机构的设置,将原农业办公室、工业贸易办公室和财经管理办公室整合为经济发展办公室,镇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过去直接管理经济,转变到改善投资环境、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上来。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嘉定在各乡镇成立了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和社区管理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经济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等事业机构的服务职能,拓宽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领域。在江桥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法律咨询、创业培训、开业贷款、认定注册、补贴申请等无偿服务,并且联动区内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今年以来,这一中心还与各级工会协同,成功创建了20家区级和谐企业达标单位。
管理中的服务
在嘉定,有一个城镇综合管理的“大联勤”模式,体现了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辩证法。其做法,就是把条线部门的资源在“块”上进行整合,形成公安、城管、工商、药监、社区保安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将过去“被动出击”的事后处置方式,逐步转入“主动发现”的事前管理轨道。
主动发现、提前介入,促进了社区的和谐。江桥镇杨柳社区的联勤队员,在小区巡逻时发现一处居民楼的车库被人租用,堆满杂物废品,不仅环境脏乱,还有治安消防隐患。社区联勤工作站及时组织社区民警和物业公司人员,与租住人员和车库业主主动进行沟通,问题很快得到了顺利整改。
相关人士表示,嘉定乡镇的“大联勤”,切入点是管理,但落脚点是服务。下一阶段,嘉定区各镇还准备逐步将水、电、气保修服务等内容纳入大联勤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拉近群众距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力载体。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