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皖北乘势起跳

访问次数: 1964                        发布时间:2011-11-28

[字体: ]

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内在优势动力不断激发。当前,皖北发展全面提速,正在成为兴皖富民的新支撑——

 

  【开栏的话】

  加快皖北发展,事关全省大局。“十二五”开局之年,皖北地区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安徽日报今起开设专栏《聚焦皖北》,集中展示皖北地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举措和成效,以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新成就。

  “快”起来的皖北,正在被赋予全新的战略定位。继20092010年连续两年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增幅之后,今年前三季度,皖北三市七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1.8亿元,同比增长25.7%,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03.1亿元,同比增长34.1%,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251.9亿元,同比增长45.1%,高于全省10.8个百分点。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努力成为兴皖富民的新支撑。持续提速的皖北,正在以一种活力迸发的昂扬姿态取代曾经的沉寂形象,从一个步履滞重的区域板块悄然嬗变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生力量和战略支撑。

  政策外力激发内生动力,双轮驱动更强劲

  皖北地区总人口占全省52%以上,人口数量众多,但产业发展不足,一直制约着皖北振兴的进程。如今,这两大曾经相互“掣肘”的因素,正在融合汇聚成加快皖北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我们就是要把工厂办在劳动力的家门口。 ”杉杉(亳州)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样说道,该公司投资逾10亿元在亳州建设的服装生产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4亿元。

  基础承载力的快速提升,发展条件的全面改善,是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优势“蝶变”的必要前提。宿州市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该市近两年来能够在整体集群式承接服装、鞋业、食品等产业上快速突破,仅今年以来引进的项目就超过600个,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该市抢抓政策机遇,相继启动了宿淮铁路、泗许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构建了纵横交叉的骨干交通网,区位优势凸显。

  加强对皖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是扶持皖北政策的着力重点。交通方面,近两年皖北地区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2公里,建设农村公路2116公里,公路密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产业发展载体方面,省财政每年安排5.4亿元用于支持皖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园区扩容升级进程,为皖北工业化提速构筑了坚实支撑。而一系列财税金融、产业项目支持等,使皖北发展软硬件支撑正得到全面强化。

  在政策外力的持续激发下,皖北的后发优势正在加速凝聚成内生动力,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引擎更加强劲。

  工业化进程全面提速,今年前三季度,宿州、亳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前两位。今年前7个月,皖北地区完成工业投资716.31亿元,同比增长46.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2个百分点,发展后劲正在集聚。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阜阳今年以来新建改建130多公里城市道路,投资20多亿元实施医院、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亳州在中心城区投资50亿元,加快45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区建设,规划未来5年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谋突破

  交通通达条件便利优越,腹地市场广阔,是皖北地区最突出的“地利”。基于这一独特优势,阜阳近年来确立打造“商贸物流名城”,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总投资30亿元的临沂商城是该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的重大牵动性项目,一期工程5月份开业后交易额不断攀升。落户该商城的一颗钉商贸公司董事长夏保东表示,商城已经在聚集人气、商气上发挥出明显的引领效应,借助这一优势,该公司将在3年时间发展成皖西北五金销售的第一品牌。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是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而皖北独特的资源优势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价值正在凸显。

  中医药产业是亳州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市已经集聚70多家企业,这也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总投资15亿元的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集医材交易、专业会展、休闲服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功能于一体,明年10月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以上。宿州在建设鞋业生产基地的同时规划建设集研发创意、会展旅游等为一体的“中部鞋都”,淮北着力建设国内最大的矿业设备专业市场等探索,显示出皖北立足自身优势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日趋清晰。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彰显特色优势,快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为皖北地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底,蚌埠华益玻导电膜玻璃公司总投资1.2亿元自主设计、安装的年产130万片电容式触摸屏用导电膜玻璃生产线项目即将投产。依托传统玻璃产业基础,蚌埠市正在着力将以太阳能光伏玻璃、导电玻璃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培育成该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三季度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85.5亿元,居全省第四位。淮北市主攻铝基、铁基、新型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和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陆续启动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100多个产业项目,前三季度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97.8亿元,同比增长106.5%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积极探索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为皖北地区在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良性轨道上开拓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

  “三化同步”促进民生改善,和谐发展强根基

  五河县曾经是皖北地区知名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业化步伐提速,去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近10倍。该县小溪镇农民沙宗梅从2008年起就在镇农民工创业园内的服装厂打工,她告诉记者,现在月收入1600元,还能照顾到家庭,比以前在外地打工强多了。

  在皖北地区的新一轮工业化浪潮中,大量曾经外出的农民工正在作出与沙宗梅一样的选择。以宿州市为例,该市规划在未来5年内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打造鞋业、纺织服装、电子机械、家具制造等产业基地,吸纳50万人就业,而目前仅鞋业基地吸引的40多家企业投产后就会解决10万人就业。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必将同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2010年,皖北三市七县农产品加工值已经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52.65%,高于全省8.15个百分点。显然,皖北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三化同步”通过促进就业和创业,提升农业经营水平,皖北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前三季度,阜阳、蚌埠、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前三位,阜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居全省第一位。与此同时,教育、卫生、公用设施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也明显提速,淮北市通过建设2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促进城市设施向农村延伸,宿州斥资900万元对3万多名农民工进行培训,阜阳市为全市将近一半的居民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位居全省首位。

  通过“三化同步”夯实民生改善、和谐发展的根基,皖北振兴正在获得持续强劲的动力,皖北人民也正在徐徐开启全新的美好生活画卷。(记者胡旭)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