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访问次数: 4108                        发布时间:2012-01-08

[字体: ]

申请项目描述

【请分别用500字左右回答下列问题,用标准A4纸打印,并同时发送电子版。项目材料将收入中国政府创新奖案例数据库,用于学术研究。如您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1. 简述申请项目的主要内容。

200811月,成都市出台《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2009年启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其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革提出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分类供给机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为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社会管理等7个大类59 个具体项目。分类供给内容、供给主体、供给方式等都做了细化明确。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20092010年每年至少投入每个村(涉农社区)20万元,从2011年开始每年至少投入每个村(涉农社区)25万元,3年来,共投入22亿多元,每年确定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近20000项。三是建立设施统筹建设机制。按需编制村(社区)规划,按照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原则,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整合村级公共服务场所、设施等资源,优化功能,集中投入,统筹建设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有序向农村延伸覆盖。四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建立了“宣传动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议决公示—实施监督—评议整改”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使用程序。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建立农民群众民主评议制度,由农民群众对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进行评价。由政府委托村级自治组织实施的项目,建立民主监督制度,由农民群众提出建议和批评,对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五是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整合村两委职能职责、实行一岗多责,乡镇统筹调配镇干部下村,市县下派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增加大学生志愿者和面向社会招聘等方式初步建立起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改革提出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四个有”的目标: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 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到2020年,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革从2009年至今经过了试点、全面推开到进入常态化的阶段,所有项目完全交由群众民主议定,群众最急需、最迫切、最直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初步实现了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的常态化机制。

2. 该项目发起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总体来看,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仅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较为突出。有专家曾测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悬殊至少10-15年。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的局限使得居住在村及村以下占全国人口56%的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一是公共财政没有覆盖到村及村以下,造成基层公共服务供血不足。现行公共财政体制对农村投入较少;大多数农民群众居住在村及村以下,随着农业税和各种提留的取消,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投入缺少了一个重要来源,导致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更为不足。

二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不清。从村级来看,涉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产品和服务,既有应由政府提供的项目,又有应由村级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的项目。由于没有明晰各自责任,造成缺位、错位、越位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导致村组承担的任务繁重但又无经费保障。

三是基层民主机制不完善,民生保障和民主管理没有有机结合。农村居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实施的一些项目要么由各级政府部门确定,要么由村组干部决定。其结果,一方面导致所实施的项目脱离实际,没有真正解决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和发挥,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机制缺失,导致项目成本高、效果差,农村群众意见不少、参与度不高。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全面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主要应是政府的职责,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推进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从2009年以来,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成都市全面启动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改革,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设计,加大公共财政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长效、可持续投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力争到2020年在全市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 该项目解决了哪些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了民生和民主相分离的问题,构建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通过民主议定项目、民主监督项目、民主评议项目等方式,健全村(社区)民主议事规则,建立村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的使用,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民主程序和办法。同时,通过民主机制的运行和完善,又促使专项资金的使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的投放,能够来自于群众,满足群众的真实需求,推动了民生保障与治理结构的双重改善。

二是解决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无米下锅”的问题,建立了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从2009 年开始,各级政府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还规定: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20092010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每个村(涉农社区)至少20万元,2011年提高到至少25万元,三年投入22亿多元,每年确定的专项资金项目近20000项。同时为了响应大多数村民对尽快改善村级基础设施的强烈愿望,通过创新推进村级融资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共计融资2.7亿元,新(改)建道路1274公里,提灌站466个,沟渠293公里,蓄水池627口,供电、供水设施78处等。

三是解决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大为改善。改革较好地界定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边界,厘清了村民自治组织架构的权力关系,明确了不同主体的责任,形成了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多中心的治理框架。尤其是以议事会为特色的新型乡村公共治理模式,适应了市场化、民主化为主要特征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构成了改革推进的重要的组织基础,而且在村庄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从直接领导转变为支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突出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议事规则,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改善了党群关系,实现了干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自主决策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4.哪些人从该项目中受益,获得了何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基层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一是解决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成为现实。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的保障下,3年来,全市各村(含涉农社区)实施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项目近6万项,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出行方便、生产有序、生活丰富的现代文明。例如地处偏僻条件较差的金堂县五凤镇小凤村2009 年通过专项资金向市小城投公司融资 150 万元新建了5.4 公里水泥路,解决了散居住户的出行难问题。修路期间,村民自发搭蓬屋守护路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二是村(居)民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人,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宣传动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议决公示—实施监督—评议整改”六步工作法,保证了所实施的每一个项目从群众中来,由群众监督,实施效果由群众评议。比如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步量分法”民主管村制度,对“民主提议”项目进行量化计分界定实施方向,对“民主决议”项目根据量化计分确定实施事项,对确定的项目再通过量化计分决定实施先后。又如温江区东岳社区通过多次会议和走访调查,共收集意见1000余条,通过民主议决确定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治安、医疗卫生等的项目上,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些都激发了群众的民主意识,锻炼和增强了群众的民主管理能力。经第三方调查机构调查,群众对此项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均在90%以上。

政府和干部是间接受益者。一是职责边界清晰了,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按照“公益性服务政府承担、福利性服务适度补贴、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的思路,既确立了公共财政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又明确了政府、村(涉农社区)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供给责任,政府不必再越位、错位。二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变为现实,干部轻松了,干群关系改善了。每年村(居)民提出项目建议,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拨付到位后,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讨论决定当年拟实施的项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议事会和大家推选的村(居)民代表负责监督。项目竣工后必须开展民主评议。基层干部少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只需受托做好服务工作,担子轻了,关系近了。

5. 该项目的创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项目是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完善村级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做到“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的有机结合,实现“民生”和“民主”相互促进,创造了6个全国第一。即全国第一个针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在全国第一次提出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目标,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内容,第一次界定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责任,第一次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一次提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的实施要让农民进行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一是实现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结合,建立了“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的双向互动机制。通过促进村级自治与民主化管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干部执政观念转变;通过推进基层民主步伐,改善村级治理结构。改革激发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提高了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度。同时改善了干群关系,减少了社会矛盾。

二是打破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替民做主”的单一化的决策模式,创新性地建立“自下而上”需求主导型、民主化的公共决策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将农村居民置于主体地位,建立公共服务的民主表达机制,通过一系列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使用程序等相关规范,增加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是持续保障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经费来源。通过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专项资金标准增长比例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增长机制,使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得到充分保障。

6.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一、项目应用及推广情况。从成都模式内含的理念到具体的措施,其适用性并非限于成都一地。对其他一些地区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从财税方面,成都市级财政每年支出4亿,大约占全年财政支出的1%左右,负担不能算重,长期来看考虑到它所带来的民生收益、长期民主建设收益和社会和谐收益,对社会建设的作用很大。从社会层面,新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对于全国范围内加强村级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村民民主参与,改善村庄治理结构,和谐干群关系,减少社会矛盾具有重大意义和推广性。从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有20余个省(市)就改革的相关情况来蓉调研,吸取改革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类似改革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二、专家学者对项目的评价。本项目是以政府的有限投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运作过程,实现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结合,促进村民生活与基层治理结构的双重改善,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部委调研组、中农办调研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010月,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部委调研组调研后认为“以需求调查为重点的成都村级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的效率和满意度。通过需求调查,提供什么,由民说了算。形成了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群众的创造精神,创新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20116月,在浦东召开的2011年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认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一体化机制等改革“形成了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已初步具备了转化为政策和制度的条件”;20113月,中农办调研组调研后评价“成都各级财政为村里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了一个村20万,现在又增加了一点,这个标准在全国来说都不算低。这就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里什么事都是政府干,农村什么事都是农民干的情况。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逐步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民主制度,保证了农民群众对事关他们切身利益事情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包括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在内的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是制度创新的结果,体现了解放思想的时代精神”;2011228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专栏中评价“这项改革在全国第一次对村级公共事务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一次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了公共财政预算,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项目获奖情况。2010年荣获第三届“建设成都杰出事件”称号。

 

本文来自: 中国政府创新网 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3358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