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译义: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
——《周易·系辞上》
《周易》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五经之一,包涵着丰富的哲理内容和辩证法思想。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曾熟读过它,直到晚年,依旧很爱读。
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抵达北京,有机会接触了一些新思潮。但他同蔡和森谈话的主题,依然还是《周易》之“道”(规律)。这是由于当时著名学者康有为、梁启超的哲学思想,对青年毛泽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之义”,强调“易者,随时变易”,“穷则变,变则通”。梁启超发挥了康有为的主“变”哲学,热情地歌颂创新,反对泥古守旧。这对青年毛泽东有着启蒙作用。而当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更为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周易》固有的辩证法思想。
毛泽东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在书中批注到:“完全否定,乾坤或几乎息”,就是出自《周易·系辞上》。
在1957年整风座谈会上,毛泽东说:“不好大喜功不行。但是要革命派的好大喜功,要合乎实际的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也不行。《易经》上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都是圣人之言。”
1963年底,山东大学的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