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两年徘徊期”。1977年至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放了一炮”、点了“三把火”,推动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声炮”与“三把火”,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也鲜明体现了他坚持原则、敢抓敢干的思想风格和善于抓住契机、推动历史前进的领导艺术。
一、复出前后 “放了一炮”,强调坚持实事求是
“放了一炮”是邓小平自己的说法。1978年5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谈到实事求是问题时说:“我放了一炮,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后来又加了一句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有人说我这个提法是同华主席唱对台戏,结果华主席用了我这个话,这些人不吭气了。”这“一炮”是邓小平在复出前后放的,目标指向“两个凡是”。
复出前后邓小平的这一系列表态和讲话,无疑是“放了一炮”。这位老资格的政治家,虽然三落三起,但始终是立场坚定,充满政治勇气。人们从这“一炮”中,看到了中国进步的新希望。然而这些话在当时还是冒着一定政治风险的。“文革”中,邓小平曾两次被打倒,复出后还是这样棱角分明,这正是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政治本色所在,他
邓小平的这“一记重炮”振聋发聩,令全党耳目一新。它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历史脚步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促使人们冲破“两个凡是”束缚,深入思考中国的实际问题。
由此,邓小平的这“一声炮”拉开了一场思想大解放的序幕。
二、在广州、成都点了 “两把火”,谈经济政策问题
1977年11月中旬,邓小平到广州视察。
在谈到农村政策时,他指出:生产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不能随便过渡,大队核算也不能搞早了。过去许多行之有效、多年证明是好的政策要恢复。在谈到按劳分配问题时,他说:农村中有个按劳分配问题,工厂同样有这个问题。包括奖金制度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的要恢复起来,不合理的要改掉。
在谈到外汇问题时,他说:广东紧邻港澳,搞外汇有很多门路,要多搞点外汇,赚回钱来。把生产生活搞好了,才能解决一些老百姓“逃港”的问题。他明确指出:“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他特别提出,“从旅游角度可以解决广东许多问题”,要发展旅游事业赚取外汇。他还提出要研究广东、福建两省的侨务政策。这表明,此时他已开始考虑如何利用两省作为突破口,冲破闭关自守状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
邓小平要求广东的同志“写个报告给中央,把问题分析一下”,同时“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1978年4月,他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还提出要支持广东搞出口基地,以进养出。他的大力支持给广东的同志以很大鼓舞和启发。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的改革开放更是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
在这次视察中邓小平感觉到,人们思想中还有很多“左”的束缚,还有很多条条框框,实践中不敢迈开步子,甚至很多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做法也不敢去改变。两个多月后,他在成都视察时再次提到“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的事例。
1978年2月初,邓小平在出访缅甸、尼泊尔途中返回四川成都短暂休整。当时,四川一些农村采取“文革”前“包产到组”的做法,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遭到来自上层的一些非议。
广州和成都这两次谈话时间相隔不长,主题也比较一致,都是谈政策问题。在两次考察过程中,邓小平坦率承认内地与香港相比“生活不好,差距太大”;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需要“清理”;明确提出要多搞门路赚取外汇。这些话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疑是“点火”之举。
邓小平的这“两把火”在他所到之地点燃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火花。然而就全国来说,思想上还有很多“禁区”,广大干部群众还有很多顾虑,不敢打破条条框框。时局的真正转变,期待着新的历史契机。
三、在东北点燃 “第三把火”,为改革开放作思想发动
经过前“两把火”,邓小平明白,单纯从具体经济政策入手来推动工作是不够的。各项工作最后都要靠人来执行,在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的条件下,“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很多事情都不敢搞”。“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于是,邓小平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放在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上来。
正当大讨论展开之际,邓小平离开北京,率团参加朝鲜国庆三十周年庆祝活动。
在思想路线方面,邓小平再次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他在吉林、辽宁等地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两个凡是”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不恢复毛主席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要做到实事求是,前提条件是鼓励人们大胆独立思考,而不能到处设思想“禁区”。邓小平说:“‘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他指出:“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他提出,“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所有的人开动脑筋,就有希望”。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问题上,邓小平集中对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等发表了一系列看法。
关于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他在吉林长春、辽宁鞍山等地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迅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他还发人深省地说:“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关于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他在视察本溪钢铁公司和大庆油田后明确指出:我们国家机构体制“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说来,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他提出要发挥基层积极性,扩大基层企业的权力。几天后,他在视察鞍钢炼铁厂时再次强调:“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必须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
关于开展对外经济联系,
在广州、成都的前“两把火”中,邓小平提出经济政策问题时,人们思想上还有所顾虑。但经过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之后,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抓住时机、趁热打铁,适时点燃“第三把大火”,集中谈思想解放、实事求是,集中谈改革、谈发展,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小平同志的讲话,促进了我们思想的大解放,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小平同志做了很多思想发动工作,为召开三中全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
历史转折点上的蜿蜒曲折、峰回路转,总是令人回味感叹。通过回顾邓小平的“一声炮”与“三把火”,可以明白看到,历史的转折并不是那么轻易实现的。经过这次东北之行的最后“一把火”,邓小平看出,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开始解脱,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呼之欲出。一个月后,他又访问了日本,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经验,引起他对解决中国问题的进一步思考。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引导中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胜利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高速列车启动了!
〔作者戚义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