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解决所有问题关键依然是改革

访问次数: 1339                        发布时间:2012-02-20

[字体: ]

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依然是改革——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话题缘起

    改革,是南方谈话的关键词之一。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此后中国大地掀起的一轮改革发展高潮,带来了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积累了相当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当前,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制约着科学发展,加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剧烈,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不比20年前轻松。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广东考察时重提小平20年前南方谈话,“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并强调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依然是改革开放。省委书记汪洋最近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说,30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现在搞改革则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不能因为难,就把改革束之高阁,要推动改革取得突破。可见,当前深化改革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同样不亚于20年前。

………………………………………………………………

对改革的分歧已从意识形态上姓资姓社之争演化成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角逐

重温南方谈话再聚改革共识

□黄挺

在纪念小平同志南方之行20周年之际,重温南方谈话,忆往思今,感慨颇多。

南方谈话排除干扰拨正改革航向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92年春天南方之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极其重大的意义。1978年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一场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轰轰烈烈地发动起来,有力地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全国城乡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接之际,在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的影响下,改革开放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困难。“姓社姓资”的争论愈演愈烈,有人借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质疑、甚至反对改革开放;有人把经济特区视为新的“租界”、“殖民地”;有人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股份制改造,说成是复辟资本主义,要求立即停止市场化改革。

就在这一紧急历史关头,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胆识又一次站到汹涌的历史潮头,毅然南下视察,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他高度评价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一再强调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对改革充满坚定意志和信心,反复要求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敢闯、敢试、敢冒。特别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改革的主要阻力在哪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南方谈话澄清了许多是非,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排除了各种干扰,拨正了改革航向,统一了国人的认识,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开放的热情,使改革沿着正确的航向继续前进。

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法宝。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十五大精神指导下,改革开放的浪潮重新掀起。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人们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繁荣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改革方向。

潮起潮落是自然规律。经过一轮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又遇到了新困难和挑战: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凸显,突出的是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和自然环境恶化,腐败严重,地区差距扩大。不同流派对改革方向的分歧对立日益加深,而且争论的焦点已从意识形态上的姓资姓社演化成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角逐,既得利益集团嘴里喊着改革,但行动上不想改、不愿改甚至反对改革,导致改革的难度加大,阻力更难排除。人们对改革、对中国前途又产生忧虑,期盼再有一次“南方谈话”推动改革深化。

其实,南方谈话在今天仍有着重要作用和巨大的现实意义,现在比较现实的问题是要抓住纪念南方谈话20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有利时机,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重新认真学习南方谈话,坚持解放思想,调整改革思路,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引导各类群体、利益集团以国家和民族利益和前途为重,从大局出发,求同存异,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党中央和南方谈话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

运用南方谈话精神打好改革攻坚战

改革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到了攻坚阶段。改革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像以前那样单领域、单项突破了。

当前应该继续推进已初步取得成果的行政体制改革,同时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改革的特点是全面协同性,重点和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通过政府转变职能解决深层次矛盾,消除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经济社会升级转型。我省目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主要应抓住六个方面:一是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社会、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反对和防止权力“寻租”;三是完善大部制改革,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承接政府转变职能的平台;四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政府决策和依法行政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五是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选举工作;六是突出解决民生问题,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为了推进行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增创体制新优势,各级领导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方向,发扬当年敢闯、敢试、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碰硬,敢于攻坚;进一步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党政要统一步调,统一部署;建立健全超脱部门利益又有权威的体制改革机构,认真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搞好综合协调;合理调整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调整政府官员与民众关系,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保障人民更多地分享改革的成果,进一步调动群众改革积极性,再造改革动力。(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建立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余甫功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新变化和广东自身发展内在要求,审时度势提出的广东“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欧债危机仍在不断发酵,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异常艰难,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居民消费增长难度加大,内需扩张出现减缓迹象,经济下行风险增加,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增加了我省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加快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今年要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广东来说,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需协调,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转型升级说到底就是产业提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产业转型升级本质上是要素替代,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激发微观要素主体活力无疑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又一重点。无论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在传统体制和政策环境中形成的。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第一,加快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高效开发机制、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区域创新合作与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等。

第二,完善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的市场机制。深化资源价格与环境税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的价格政策体系和全面反映环境使用价格、环境损害价格和污染物处置价格的环境价格体系;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发展创业投资、融资租赁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跨地区配置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技术市场法规和政策环境建设,进一步增强资本、土地、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基础性作用。

第三,健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体制机制。坚持贯彻“双转移”战略,建立企业、项目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完善产业布局的协调促进机制。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编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引导,完善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完善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重大项目领导干部专门负责制,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加快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保障机制。

第四,构建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扩大内需中的突出问题。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健全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引导消费升级,开拓内销市场。

第五,建立调动市场主体转型升级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继续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充实完善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和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

第六,改革和完善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和政策体系。总结推广全省行政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经验,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分税制和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理顺各级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政绩评价体系,建立公共管理部门促进转型升级的激励机制,完善与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趋势相适应的公共政策与社会服务体系。(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把克服某些既有利益格局的障碍作为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深化改革必须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制约

□董小麟

20年前,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面临国内外形势严峻考验下,对改革开放发展路向的高瞻远瞩的理论昭示,是对中国发展道路所作的深谋远虑的政治交代,是邓小平同志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巅峰之作。

坚持改革,才能干出“新的事业”

坚持改革,是南方谈话的关键词之一。小平同志把改革提升到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上,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否则“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过去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领先世界的态势;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广东经济总量从1989年起连续居中国内地各省级行政区排头兵的地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国和广东经济的质量、结构与持续竞争力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我们亟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广东更应该在继续深化改革中大胆先行先试,走出科学发展的“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干出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新的事业”。

深化改革,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

当前我们深化改革,与30多年前启动的改革相比,客观环境有了很大变化,改革的阻力和动力也有差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今年初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分组讨论会上说:“三十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现在搞改革则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今天,我们已经在经济发展上达到中等国家(地区)水平,我们如果不希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冲破既有的利益格局。纵观世界上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因素有两点:一是利益格局未理顺,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目前我们社会上既有的利益格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改革未臻完善,发展有待持续,利益格局就不应该固化在现有状态下。

不断理顺利益格局,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

调整完善利益格局,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法则。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当今世界,不仅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需要在改革中完善利益机制和利益格局,西方社会也不能例外,在欧美和其他许多国家,变革现有的利益格局的呼声一直存在。

如果说,改革初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比较简单,利益诉求还比较一致,改革举措容易凝聚人心,改革成果给大家都带来利益;那么,经过30多年,在利益导向机制与传统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情况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利益关系空前复杂、利益群体特别多元化的状态之中,这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把克服某些既得利益格局的障碍,作为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在改革创新中解决好利益格局调整问题

深化改革创新,调整利益格局,必须着力于以下方面:

──调整政府与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释放更多传统上的政府管理的职能,把它们交给社会管理,要培育和强化纵向的行业组织和横向的社区组织的建设,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向。在这里,必然会涉及一些政府部门原有的权力配置资源的利益弱化乃至消失的问题。当前,社会非政府组织能否健康发展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重要的影响与制约因素就在于政府行政权力和利益的释放程度,因而某些政府部门是否勇于放弃一些该放弃的既得利益,勇于主动打破狭隘利益格局,勇于实现自我革命,就成为能否加强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

──调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需要政绩,政绩在一定意义上是政府的“利益”。在今天加快转型升级的时候,政绩观应该与GDP“松绑”。由于GDP是以行政区划口径统计,过分追求GDP容易形成地区间政府利益的矛盾,形成了资源配置权力的较劲,也形成了生产力组织分散化的局面,不利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升。广东当前需要加快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建设,这必然涉及各市之间利益格局的重组,需要各地加强“合力”。因此,只有敢于突破各地各部门的传统的局部利益,才能有效推进一体化的进程,带来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今后政府应该关注的不仅是GDP的利益,更要关注就业、民生、公共福利等市场力量未必解决得好的问题。

──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格局。社会发展业已形成了更多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在体制转型期,利益集团的矛盾也进入多发期。它们之间的矛盾的妥善解决,对我们增强社会发展动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意义十分重大。

优化全社会的利益格局,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由之路。而改革的每一步,必然是观念更新的过程。所以,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要求社会各既得利益群体敢于正视自身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改革中实现利益观念的变革与刷新,当好改革的排头兵,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更加完善,让社会的发展进步更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

 

探索完善混合型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政府“善治”和市场“灵活有序”

□熊国平

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纵观世界,后危机时代全球格局面临大变化和大转型,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具有自由竞争空间较大、对外开放度较高、最具多元化等鲜明特征。未来我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定格,必然是一个“善治”政府与“灵活有序”市场的组合,多样化系统整合是中国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应该先行探索完善这一混合型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建立“善治”政府,重点改进经济调控方式,“多掌舵、少划桨”

应当看到,广东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在提升总量、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能源、资源、人工等要素价格,即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成本,且提高效率的速度落后于提高成本的速度,导致供给和需求等结构性失衡乃至总量失衡,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而诸如科技创新等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或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条件,但由于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单单依靠市场来配置,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出现明显的供给不足。这些,都需要政府坚持前瞻性、坚韧性、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即政府以超前10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眼光去预测和判断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划;同时沿着认准的发展方向,一步步地走,积小步为大步,坚持不懈地去组织实施;并且制定便于落实的政策举措,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实施,确保政府做到“多掌舵、少划桨”,真正做到善于干预、善于调控,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提供优质服务。

转变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方法不求“对错”只求“适合”,治理过程不求“不出错”只求“纠错”

其一,政府治理方法的选择不是“对错”,而是“适合”。由于国情、地位区位、时空等不同,任何国家地区在加快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照搬照抄他人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不能完全以他人实践得出的“对错”结论,作为自己的选择。要采取符合中国和广东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其二,政府治理起点不是“完全满意”,而是“提高满意度”。我们当前存在因追赶式发展而遗留的污染严重、假冒伪劣盛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应该着力解决,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其三,政府治理过程不是“不出错”,而是“纠错”。但凡能避免滞胀、迈进发达行列的国家,都是因为政府建立健全了纠错机制。广东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有效加以解决,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加快政府转型,从“大政府”向“强政府”转型

要加快政府转型,从“大政府”向“强政府”转型,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核心目标,随时随地听取每位公民的声音,恰当(符合程序、最小成本、最大程度)地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秩序,规避风险,维护公平;从“小社会”到“大社会”转变,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合作,凝聚共识,限制政府越界;从“作为职业的行政管理”到“作为专业的行政治理”转变,进行组织重塑和公共治理者再造,由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进行行业规范治理,形成与岗位相匹配的治理能力,避免形成“混沌结构”。

明确政府调控的重点,推进行政治理体制创新

从近期看,要通过制定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政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以平衡内外需供求结构为突破口,有效应对国际贸易问题、金融问题,处理好投资消费、内外需关系。要逐步有效化解各种影响全局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要素约束全面收紧,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产能过剩风险不断积聚、“半截子”城市化等突出问题。从长远看,广东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规划》,进一步完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划。

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资源配置高效

新时期深化市场化进程,面临新的特点。其一,市场改革的重点从商品市场化转为要素市场化。透视各种各样的“荒”灾背后,是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体制性短缺,缺的其实并不是劳动力、资金、电等要素,而是这些要素的市场化。其二,改革的难点从构建市场体系逐渐转移至构建市场秩序,或者说从扩张市场作用空间(市场化的数量方面)逐渐转向完善市场秩序(市场化质量方面),包括市场竞争的主体秩序和交易秩序。

顺应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广东要先行探索如何深化市场化改革。由于要素红利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要素价格“变贵”将对那些资源浪费型、环境污染型、劳动力成本低廉型企业形成“挤出效应”或“倒逼效应”,促使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价格红利”向“劳动生产率红利”转变。所以,广东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特别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要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确保市场信号不扭曲。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保证各类所有制企业独立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高度重视建立市场秩序,既要完善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地方法律法规,又要为促进有序竞争创新必要的政策举措。(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