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闯出改革“深水区”

访问次数: 1219                        发布时间:2012-03-13

[字体: ]

今年两会,“改革”是一大热词。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往往与“深化”联袂出现,无论是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赵启正指出“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价格改革”“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部署,或者是代表委员们纷纷就各领域深层问题提出改革的议案提案,“深化改革”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组,代表了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事业的高度共识,也提出了当今中国发展所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正是从30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隆隆的改革春雷声中,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来了新契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正是由于改革广泛铺开、逐渐深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了生机活力,打开了中国发展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也深刻地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当代中国色彩斑斓、日新月异的社会图景,一直以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底色。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小平同志20年前富有预见性的论断,其实也诠释了今天改革事业所面临的现实情境。“发展起来以后”,一方面意味着深化改革的物质基础更为雄厚、制度基础更为完善、思想准备更为充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改革的成本更大、人民的期待更高、问题与矛盾更复杂。进入“深水区”、步入攻坚期,这是人们对目前中国改革的普遍感受。
  不同的发展阶段,常常提出不同的改革课题,需要激发不同的改革动力。20年前乃至30年前的改革,主要障碍在于观念藩篱,因此解放思想往往能生成改革的“第一动力”。正是由于走出“两个凡是”的迷误,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有了起始于南海边的“春天的故事”;正是由于摆脱了“姓资还是姓社”的纠缠,清醒认识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才有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确立。今天处于“深水区”的改革,看得见、看不见的障碍林立,新老问题矛盾丛生,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利益羁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代表指出,改革最大阻力来自既得利益格局。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也认为,利益博弈格局已初步形成,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具有普遍性,并且有进一步固化的趋势。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扬帆起航时,迫切需要打开一片“思想蓝海”;那么在“深水区”破浪前行的中国巨轮,格外需要协调社会关系、破除利益坚冰。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各地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中央提出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把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结合起来,近年来从废除农业税到新医改的一系列民生改革不断体现以人为本、让利于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五大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去年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来反思,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与民生、环保与发展、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部门利益与社会利益等关系,造成一些领域改革举步维艰,问题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破解。
  今天的中国,改革依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现有成就基础上,经济社会要持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以更大的勇气、魄力和力度来推进改革、深化改革”,代表委员们的言论,也说出了国人对于改革的共识。不论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中流击水,不进则退”,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面临难得的改革窗口期、发展机遇期。推进改革大业,不仅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敢于让改革“向我开炮”,不怕“革到自己头上”;而且需要更科学的谋划与决策,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处理好“积极”和“稳妥”的关系,把握好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改革力度和节奏,只有这样,才能在用好机遇、化解风险中奋力闯出“深水区”,开创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