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安 遐 思
丁和生
延安,到处洋溢着历史;走进延安,如同踏进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顾不上旅途劳顿,一踏上延安的土地,我们即开始了紧张的培训学习活动。延河岸边,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徜徉,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丰功伟绩;宝塔山上,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誓言响彻云霄;凤凰山革命旧址、抗大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四·八烈士陵园、王家坪革命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张思德纪念塑像、枣园革命旧址,……在一个个生动的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中,我们深情吟诵《为人民服务》,激情演唱《东方红》,静心聆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专题演讲和模块教学。在阅读经典、回望历史中,我们第一次如此全面系统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峥嵘的红色岁月和辉煌的革命历史,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着以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整风精神等为主体的原生态的延安精神,第一次如此在灵魂深处接受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作风的滋润和洗礼,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思考着延安精神、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延安,真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让人倍感荣耀。延安13年,党推动实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两次历史性重大转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人民革命力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培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财富延安精神,成功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并形成我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理论体系,积累了党“局部执政”的丰富经验。所以,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13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13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13年。延安13年的丰功伟业如日月经天,光耀华夏,其历史意义如一部启迪后人的经典,永放光芒。
延安,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存的问题和现实的差距,使人警醒。在延安,我们听到许多小故事。其中听得较多是关于鱼和水的故事,颇耐人寻味。当年,毛泽东离开杨家岭搬往枣园,是因为当时盖七大礼堂每天叮叮当当的施工,经常吵醒迟睡迟起的毛泽东。当康生听说毛泽东的中央书记处要来入住,他早早地把枣园的村民赶到别处去,毛泽东得知后把康生叫到跟前深情地说:“康生啊,你把水都排干了鱼还怎么活呀?要走你们走,要搬你们搬,不把村民给我找回来我不去住……”喜读史书,善于从历史中找寻智慧和启示的毛泽东,将“贞观之治”关于水和舟的比喻改为鱼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鱼水关系没有了水和舟的高下之分,而是一种生与死的相依。后来毛泽东在延安进一步阐述了鱼水关系,他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水。这就是延安时期共产党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从凤凰山到杨家岭在到枣园,当年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人都有着一种令人感慨的朴实作风,有着一种与大众同甘共苦的宝贵精神,党的最高领导与普通群众一样吃的是小米饭窝窝头,住的是土窑洞、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煤油灯。这不正是当年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原因所在。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敌人都能打倒。反之,当一个党,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真正解决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时,革命就要爆发。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告诫全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已步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现期和社会的风险期,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如何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如何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正确面对和深刻警醒的问题。
延安,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催人奋进。来到延安,心中油然而生无数问号:当初我们党处在那么险恶的形势、恶劣的环境、艰难的生活之下,为什么有那么多革命先烈甘于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什么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情愿舍家园、奔延安,义无反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民群众无私作奉献、保后方,一心向党?当我们漫步于杨家岭、枣园的一个个窑洞之间,目睹小油灯、小火盆、小土坑等一件件珍贵文物之时,心中油然生出答案,那就是在延安这片热土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其根本内核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的思想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创造并留给后代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我们党所面对的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种浸染于小窑洞、源自于革命实践、升华于集体智慧、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延安精神”,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依然是今后指导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路明灯,依然是今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只要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时刻牢记并当好“延安精神”的薪火传人,存之于心,见之于行,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思想路线,坚持“两个务必”这一优良作风,党执政的肌体就永葆纯洁,党执政的源泉就取之不竭,党执政的基础就坚如磐石。我们相信,无论将来的社会生活如何变迁,面临的形势如何复杂,面对的挑战如何严峻,只要借鉴和发展延安十三年的经验,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就有可能避免重大失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诗人贺敬之写给延安的瑰丽诗句,也真实的代表了我们对延安的向往和景仰。延安之行,我始终都被一种崇敬、感动和深思的情愫包围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这里的一间间窑洞、一张张桌椅都是那样让人感动。延安,将永远铭刻在所有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