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编办积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法,主动探索服务教育发展最佳方式,“五个增强”破解我市教育事业“超编缺员”困局。
一是适度下放编制管理权限,增强积极性。在市管或区管学校之间教师相互流动方面,严格控制编制总量的同时,取消审批,实行备案,充分尊重教育部门的意见。
二是积极争取教育编制资源,增强主动性。2009年以来,多次与省编办积极沟通,并获得省里支持,按核编标准的上限为我市核定编制,其中196名专门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三是全面调整全市教育布局,增强效率性。积极为市、区教育布局调整服务,撤并农村小学23所,将教育编制划拨到亟需编制学校,实现教育机构编制随整体布局调整而及时变更。
四是服务市教育发展战略,增强服务性。为配合市教育发展规划,促进淮南二中在山南新区发展和扩建,从教育机动编制中划拨出50名编制,用于扩招补充新教师。
五是将更多编制用于偏远地区,增强倾斜性。针对各区教职工编制结构性超编,偏远地区学校教师进不去、留不住的问题,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为教职工超编的区属学校,拨出部分编制专门用于偏远地区学校招录新教师,仅2011年各区招录了172名,今年继续与省编办积极协商,争取扩大招录比例。(淮南市编办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