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政秘〔2012〕19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试行县域分类考核,有效调动了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激发各地发展动力,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域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省委、省政府决定改进县域分类考核。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县域分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划方案为基础,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近3年县域分类考核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省62个县(市)分为四类进行考核。
二、调整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客观、公正、简便、可操作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对原有考核指标体系作适当调整,形成包括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和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4大类30项指标。
三、调整考核方法。继续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为充分反映当年工作实绩,适当提高动态指数权重,按静态指数占40%、动态指数占60%的权重合成计算各县综合指数分值,从高到低排出每个县在所属类别中的位次,作为年度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继续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实行“一票否决”的同时,新增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一票否决”事项。凡出现“一票否决”事项的县,取消当年表彰奖励资格,缺额依次递补。
四、完善特别加分。继续对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和省级文明县城及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进行特别加分,其中:对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在当年县域分类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3分;对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称号的县(市),分别加0.3分、0.2分;根据各县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情况,给予最高0.3分的加分。为引导各地培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将产业集群优势县加分改为按县域省级开发区考核情况加分,对考核结果位居前列的县(市)给予0.3—0.5分的加分。为鼓励各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位居前列的县(市)给予0.1—0.3分的加分。
五、调整奖励办法。每年对一类县的前7名、二类县的前5名、三类县的前6名、四类县的前5名进行表彰奖励,并授予“安徽省xx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奖励按原标准执行。
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附件: 1. 县域分类
2. 县域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及权重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
附件1
县 域分 类
一类(16个):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巢湖市、天长市、当涂县、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广德县、宁国市、铜陵县、怀宁县、桐城市、枞阳县。
二类(13个):庐江县、濉溪县、蒙城县、怀远县、颍上县、凤台县、全椒县、来安县、霍邱县、含山县、和县、郎溪县、东至县。
三类(19个):涡阳县、利辛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固镇县、界首市、临泉县、阜南县、太和县、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寿县、舒城县、宿松县、望江县。
四类(14个):霍山县、金寨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青阳县、石台县、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附件2
县域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及权重
类别 |
指 标 |
一类县权重 |
二类县权重 |
三类县权重 |
四类县权重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 |
6 |
6 |
6 |
4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4 |
4 |
4 |
4 | |
人均财政收入 |
2 |
2 |
3 |
2 | |
固定资产投资 |
3 |
3 |
3 |
3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3 |
3 |
3 |
3 | |
进出口总额 |
4 |
3 |
2 |
3 | |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
2 |
2 |
2 |
2 | |
粮食产量 |
1 |
2 |
3 |
1 | |
小计 |
25 |
25 |
26 |
22 | |
发展方式转变 |
二产增加值比重 |
3 |
4 |
3 |
1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 |
3 |
3 |
7 | |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 |
2 |
2 |
2 |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
3 |
3 |
2 |
1 | |
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量 |
3 |
2 |
2 |
2 | |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
4 |
4 |
4 |
3 | |
投资效果系数 |
3 |
3 |
3 |
3 | |
小计 |
22 |
21 |
19 |
19 | |
资源和 环境保护 |
耕地保有量 |
1 |
3 |
4 |
2 |
森林增长 |
2 |
1 |
1 |
4 | |
工业企业环保达标率 |
4 |
4 |
4 |
5 | |
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4 |
4 |
4 |
4 | |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4 |
4 |
4 |
4 | |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逆指标) |
4 |
4 |
4 |
6 | |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用建设用地(逆指标) |
4 |
4 |
4 |
4 | |
小计 |
23 |
24 |
25 |
29 | |
民生改善和 社会建设 |
城乡居民收入 |
10 |
10 |
10 |
10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3 |
3 |
3 |
3 | |
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4 |
4 |
4 |
4 | |
城乡低保人均补差额占居民收入比重 |
3 |
3 |
3 |
3 | |
城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
3 |
3 |
3 |
3 | |
教育发展 |
3 |
3 |
3 |
3 |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2 |
2 |
2 |
2 | |
人口发展 |
2 |
2 |
2 |
2 | |
小计 |
30 |
30 |
30 |
30 |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