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金安区乡镇水利站规范化建设纪实

访问次数: 1509                        发布时间:2012-06-20

[字体: ]

筑牢网底工程  打造水利金安

——金安区乡镇水利站规范化建设纪实

 

水利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民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站前,我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经费不足、服务功能不强、职工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每乡镇1名水管员挂靠在农技站工作,还不能专职从事水利工作等诸多问题,导致大量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管理、设施损毁、工程老化、效益衰减,制约了水利工程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10年,根据皖水农〔2010276号《关于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精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镇(街)水利站单独恢复建设,组织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经不懈努力,我区19个乡镇(街)水利站相继建设完成,定编定岗专职1人,乡镇安排兼职2名。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成为全设点唯一、全省首批完成乡镇水利站建设的县区,得到省、市充分肯定。从基层水利站建后运行看,效益非常明显。但也有美中不足,主要是专职水管人员偏少,还是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可反观水利主管部门所属单位,水管体制改革前,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运转艰难,职工工资只能发基本生活费,还经常不及时。2008年,区水管体制改革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推行成功,人员大幅度精减,竞争上岗人员工资纳入了区财政统一发放。职工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但仍存在不尽如意的地方,如设立水利分局下辖管理段、电灌站,全区共22个,主要是按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渠道分段设置,改革定岗时,每个段站配备46人,主要任务是汛期防汛、抗旱时放水灌溉管理,闲置时间多,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虽然段、站设置在基层,但由于隶属水利局管理,职能有限,功能不全,不能适应乡镇村基层水利基本服务要求,与基层水利工作需求存在严重脱节。鉴于此,我们曾在水利站建设调研时,有过从局段、站人员中抽调部分人员充实基层水利站初步设想,但因时机不成熟,一直未能实现。

2011年,随着中央、省委1号文件、市委3号文件和中央、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实施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六政办〔201177号)、市编委《关于加强基层水利站建设等问题的通知》(六编〔201264号)一系列政策出台,把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水利服务体系的性质、编制、经费和体制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础作用,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12年,根据皖水农〔2010277号《安徽省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考核验收及奖补办法》要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乡镇水利站规范化建设。年初,就开始部署安排,并作为农田水利高潮年活动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区委书记薛建宏在不同会议上多次强调加强和规范乡镇水利站建设,认为乡镇水利站规范化建设是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网底工程”,建立健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充实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至关重要。区长汪龙照亲自督促,分管领导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朱承茂、副区长汪家胜多次调度,区编办主任许卫星、区水利局局长桑朝发牵头组织,通过精心谋划、广泛调研、反复修定、多次会商,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最后经区委区政府会议研究同意,并以区编委正式下文实施,〔20128号《关于加强乡镇(街)水利站建设的通知》,截止目前该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主要举措如下:

一、科学整合水利系统人力资源,从区水利局杭淠、木厂分局择优选调45名工作人员充实到乡镇(街)水利站工作,与原乡镇水管员合署,挂牌独立办公,每个乡镇(街)水利站配备35人,每村水管员1名;

二、办公用房由所在乡镇政府(办事处)负责安排,水利站工作人员、村水管员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纳入乡镇财政基本事业工作人员同等待遇。

三、实行条块结合、双重管理。水利站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考勤考绩以乡镇(街)为主,逐步理顺关系。

四、从今年开始,乡镇水利站建设、维修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

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水利专业性、系统性和服务“三农”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率先实施乡镇(街)水利站的规范化建设,是金安水利改革发展的一项新举措,是实施“水利金安”战略的核动力,为金安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