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改革创新,科学的机制体制迸发新活力

访问次数: 1127                        发布时间:2012-08-09

[字体: ]

2009年,安徽省宁国市吹响了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号角,为实现发展目标,宁国市进行了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原则,构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组建了全国同级区域中部门最少、最精简的行政架构,并且在考核运行及效能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有效破解了统一规划难以实施、聚集效益难以实现、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管理效能难以提高的突出问题,行政的效率效能大大提高;统筹能力充分发挥,配置资源效率提升;经济总量连跨新台阶,发展速度实现又好又快。 

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激发内生动力

为适应快速发展形势,市招商、国土、科技、工商、规划、环保、国税、地税、公安等市直有关部门分别派驻开发区的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其业务在开发区内独立完成。城管、房管、供水、供电、商务、招标采购等部门派员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入园开发区的企业一律享受一站式审批和项目建设的全程服务,所有手续实行全程代理、限时办结。对企业的各种年审年检项目凡法律法规没有硬性规定的,一律取消;并完善了功能性服务建设,目前,开发区金融、教育、医疗居住、餐饮、休闲等服务体系已形成,确保了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布局与城市的发展融合,为客商提供了创业的乐园,生活的家园。截止2011年底,入园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近900家,财政收入达到了9.6亿元,在开发区工作、生活的企业职工近4万人。与此同时,宁国市还按照打造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工业主战场新园区的总体要求,对港口生态工业园区暨港口镇实行镇区合一财政管理体制。并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初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中统一、集约高效、优化配置、提升了土地供应调控能力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中溪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也在全市第六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后顺利进行,林权制度改革不仅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还为广大林农增收开辟了有效的致富途径,大大激发了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如今这些新体制形成了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整体优势凸显,发展内涵水平显著提升,新体制机制为全市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活力,宁国正沐浴强劲的东风和灿烂的阳光蒸蒸日上。

 

完善分类考核机制引导科学发展

随着发展的步伐加快,全市各乡镇(街道)发展中不协调的矛盾逐渐显露,为此,宁国市对全市乡镇、街道考核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不同地域的发展定位实行分类考核,全市19个乡镇、街道按高新产业区、特色产业园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旅游区、商务文化区五大功能区进行分类考核。分别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设置考核权重,横向跟同类镇比,纵向跟自己比,引导乡镇根据自身特色走自己的路。同时,根据市委《关于推进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的意见》,将汪溪街道从特色产业园区乡镇、街道调整到高新产业区乡镇、街道考核。这些分类考核新政,不仅推动乡镇走向更加科学发展的道路,而且调动了乡镇干部尤其是党委书记的积极性,提高了乡镇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市直单位考核体系按照各单位职能特点和工作任务的不同分为四类考核,即:党群部门、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部门、经济发展与管理部门、其他部门。在考核内容设置上,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乡镇、街道目标任务考核在指标结构、内容、评分标准和计分办法上都进行了细化。新的考核体系推行后,市委在提拔使用干部中,综合考虑干部的资历、经历情况,严格按照干部任用程序,部分发展较好的乡镇党政一把手实行高配,明确为副处级干部,这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干部特别是工业薄弱乡镇干部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青龙乡按照生态农业旅游乡镇考核后,禁止工业发展,该乡集中精力念山水经,唱农家戏,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成效很快就出来了,储家滩目前已经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行政审批机制上,强化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宁国市将政务中心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试验场、检验台和突破口。几年来,市政务中心按照便民、便商、优质、高效的原则,把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有效结合起来,从审批上优化发展环境,从源头上遏制审批腐败,从内容上推行政务公开,从行为上方便服务对象,从体制上推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先后完成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和非税收入三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将所有涉及审批服务项目、流程、办事时限、收费标准与依据和有关招标采购的信息全部实现网上公开,商务、劳保等窗口单位陆续进驻,新增项目160个,新进工作人员30名,并建立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为民服务网络和信息交换平台。

高效落实机制推动提速增效

为实现各项工作提速增效,宁国市建立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成立了高规格的督查督办委员会,完善了四区建设指挥分部领导和工作体系,单月调度和双月汇报制度、每月外出招商和项目集中开工制度、每月主题讲座和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企业制度,随时跟踪掌握项目动态进展情况,每月对重点项目计划投资完成情况、形象进度等进行汇总、统计,梳理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大力弘扬+“5+2”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精神,争分夺秒地抓,抢先提速地干。

在追究问责机制上,该市还出台了《宁国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和《宁国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全市实行严格的大项目包保责任制,一个大项目由一名市级领导负总责,对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审批主体、审批环节和审批内容逐一明确,任务分解到政务中心相关窗口及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并定期开展领导督查、专项督查、两代表一委员督查等形式多样的督查督办工作,市督查考评办和市监察局通报、公示督查结果;少数部门、乡镇(街道)对项目推进工作出现推诿塞责、中梗阻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杜绝。

为实现全市服务一盘棋,宁国市每年在市直单位选择百名科长和公共服务单位,基层站所长进行民主考评。对考核处在后5位的科长和站所长实行了现场免职,对处在末尾的公共服务单位通报批评。过去群众进相关部门办事,时常遇到的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而现在无论是去诉求或是公干,都能有求而来、满意而归,办事既方便又快捷。据了解,现在诸多部门工作人员都会给办事来访人员倒杯茶、给个座,先接待、再办事;对办事来访人员态度和蔼,语言文明,耐心答复,细心解释。完善考核奖惩办法,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还使全体干部做到了思想上互相沟通,人格上互相尊重,大局上互相补台,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切实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宁国市编办 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