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顺:沿着科学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访问次数: 1408                        发布时间:2012-08-16

[字体: ]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力度有多大,科学发展的步子就能迈多大。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最困难的地方通过改革开放寻找出路,在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突破,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不断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

    过去的10年,是安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10年。

    安徽是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本报记者专访了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成就引人瞩目彰显真理力量

    记者:您如何评价安徽的10年发展成就?

    张宝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把科学发展引向深入。

    2003年以来,全省经济总量由3520亿元增长到15110亿元,年均增长12.7%,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财政收入由347亿元增长到2633亿元,年均增长25.3%;粮食总产达到627亿斤,比2002年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丰收、6年创历史新高;工业化率由31.7%提高到46.2%,城镇化率由30.7%提高到44.8%;固定资产投资由1133亿元增长到12126亿元,年均增长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32元提高到186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18元提高到6232元。10年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归根结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就,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和强大威力。

    纵观10年历程,安徽发展已经跃上崭新平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入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新阶段。

    破解双重课题探索崛起之路

    记者: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安徽的省情定位和发展战略有哪些具体特点?

    张宝顺:安徽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发展不足、发展不优是最突出的矛盾,面临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紧密结合,立足发展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十一五时期,我们全面实施六大战略;迈进十二五,提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去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这些重大战略部署是全省人民共同意愿的集中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凝聚提振了全省上下谋发展促崛起的精气神,引领带动了1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安徽经济结构层次不高,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亟待提升,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我们坚持破解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双重课题,着力增强经济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安徽要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要求,我们紧紧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两大战略平台,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及新材料、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涌现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产业和大企业。

    我们深入实施三化同步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巩固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

    按照统筹区域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平稳顺利实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目前皖江城市带发展势头强劲,皖北地区发展速度持续多年高于全省,皖南和大别山区绿色优势不断彰显,多极支撑、共同发力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动力

    记者:敢为人先的安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有哪些重大的改革开放举措?

    张宝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力度有多大,科学发展的步子就能迈多大。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最困难的地方通过改革开放寻找出路,在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突破,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不断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不竭动力。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升;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品牌效应加速显现,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02年以来累计到位省外资金2.3万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23亿美元。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出口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市场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422亿美元,设立境外企业200多家。改革开放激发了内在活力,释放了强大动力,不断把科学发展推向新水平。

    优化政治生态提升幸福指数

    记者:这10年,安徽政通人和的局面是如何实现的?

    张宝顺:优化政治生态,着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科学发展,关键在党,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本领。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强化基层基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涌现了沈浩、王坤友、周世友、吴群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积极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积极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民生事业,创造性实施民生工程,2007—2011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21亿元,普惠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

    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3%12.7%。突出就业优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10多万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圆满完成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推开。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09年以来帮助61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扎实开展平安安徽建设,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实实在在的民生工作让全省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