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社会管理的重点在与难点都在基层,作为中国政权基础的乡镇,其社会管理的方式,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因此,创新乡镇社会管理方式、提高乡镇社会管理水平势在必行。而当前乡镇社会管理在观念、主体与社会管理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桐城市编办对乡镇社会管理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进一步理清了乡镇社会管理工作思路。
一、基本情况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1996年撤县设市。现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全市总人口75万。近年来,经济发展稳居安庆市前列,各项社会事业也随之同步发展,但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现行的乡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桐城市乡镇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管理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没有现成的法律可依,社会管理职能不甚明确,且当前各类矛盾凸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剧增,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没有相应的强化,不能适应当前基层现实工作的需要。
二是服务观念认识不到位。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政府首先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的角色,并努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有部分乡镇尚未改变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态度,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姿态,处理社会问题推诿拖拉,对于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缺乏主动调查了解,等到社会矛盾激化,才会应急处理。
三是干部作风转变不彻底。由于镇村干部普遍待遇偏低,且普通干部升迁机会较小,导致部分干部工作缺乏积极性,工作作风不踏实,执行政策不到位,制定工作措施时不听取群众意见,脱离群众实际,在平常工作只是忙于应付上级检查,未真正树立服务群众的宗旨。
四是改善民生实力不雄厚。由于大部分乡镇支配的财力有限,而改善以基础设施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社会保障体系无法进一步完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强镇富民的目标。
三、积极探索镇(街道)社会事务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乡镇政府必须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到工作机制中,突出广大群众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是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和国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乡镇的职责权限,合理设置组织机构,适当增强力量配备,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管理中职责不清和条块关系不顺的问题。乡镇要根据社会管理的具体内容,逐项理出工作任务,对每项工作进行细化和落实,真正使乡镇成为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坚强堡垒和重要阵地。
二是抓好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村(居)是最重要的基层自治组织,是乡镇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增强其社会管理能力,务必要强化基层民主管理,健全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等,提高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发生,保持社会稳定;
三是强化镇村干部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镇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新模式,激励与约束并进,提高干部服务水平。推行村干部工资保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三保”机制,解决基层村干部后顾之忧;推行干部到户工作法,实行干部包户无缝覆盖,群众评议,按绩效定酬,让干部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推行干部选拔“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交流模式;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及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是完善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整合信访、综治、调解等工作资源,进一步完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对群众的来信来访、矛盾调解等,按“统一受理、集中核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的原则,“一站式”化解矛盾,让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解决。
五是建立镇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以农村危房、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建设,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困有所助;劳保站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稳定就业;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围绕促进民安,落实技防设施,创建安全文明乡镇。(桐城市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