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跳跃,奏响中部崛起最强音

访问次数: 1572                        发布时间:2012-09-13

[字体: ]

    在以大包干闻名天下的滁州市,一个升级版的苏州工业园正蓄势待发,即将续写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新典范。
    
相隔200多公里的长江之滨芜湖市,上市公司鑫龙电器刚刚举行了拥有前沿技术的储能新品发布会,这家为北京奥运场馆、中国高铁等众多重点工程提供服务的中国输配电行业龙头企业正成为国际风投眼中最具潜力的高科技公司。
    
而跨过长江、淮河,地处皖北的阜阳市正甩掉旧形象”,3个月建成4条道路、平均一个星期组织1次外出招商、接待10批次客商考察的阜阳速度”,为皖北振兴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安徽跳跃发展的强劲步伐:GDP十年跨越11个台阶,2002年刚过3500亿跳上2011年的1.5万亿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十年翻了三倍,年均增长率达13%14%;工业化、城镇化率分别从30%左右提高到40%以上……
    
过去十年,奔跑是安徽的姿态,跳跃是安徽的脚步,这个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著称的独特省份,正牢牢把握着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用改革的气魄继续书写着安徽加速发展的新篇章,奏响中部崛起的最强音!
    
一方投资的热土,争相抢滩的宝地
    “
从趋势上看,制造业将大量向安徽转移,我们必须先行一步。香港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副董事长蔡星海早在2008年就断言,安徽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下一个起跳点。
    “
安徽各地都在竞相发展,你不能在安徽经济版图上留有空白。国际零售巨头大润发公司华东区的一位经理颇有紧迫感。
    
客商穿梭不息,资本纷至沓来,安徽仿佛拥有巨大的磁场引力,正成为八方投资客们的首选之地。
    
位于滁州的苏滁工业园项目作为苏州工业园的升级版,投资方原本打算将这一项目落户在国内的一线省会城市,并与部分知名城市进行了深度洽谈,然而作为最迟介入洽谈的招商方,滁州市1500年的城市历史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给投资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目还在洽谈,省级配套政策已出的极高行政效率,更坚定了新加坡方面的投资决心。
    
最终这个占地36平方公里,计划8-10年建成一个城市人口达25万人,GDP总量达1000亿元的现代工业园项目顺利落户,因为十分看好安徽的发展前景,新加坡方面在参股投资的基础上,强烈要求再额外独立出资入股该项目。目前已有多家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慕名而来,意向投资。
    “
这里,一定会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新典范。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王首毅信心满怀的断言。
    
新客商争先恐后抢滩,已入驻的资本也不甘落后,一再追加投资,扩大规模。濒临长江的芜湖市无为县二坝开发区,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草地,而今宽阔的马路纵横通达,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皖沪合作的最大项目华谊无为煤化工基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如今一期已经开始投产。因为看好安徽的发展潜力,这家中国化工行业的排头兵又追加投资,计划在二坝建立华谊生态产业园基地,以提升煤化工产业链的集聚发展。与此同时,公司还与双钱集团等企业合资成立了双钱轮胎无为基地,从去年4月开工到今年3月第一条轮胎下线,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
    
来自安徽省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安徽省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2947亿元,增长21.8%;实际利用外资53.6亿美元,增长25.5%。上半年,全省GDP增幅继续领跑中部,跃居全国第九;工业增加值增幅中部第一、全国第二。
    
难能可贵的是,安徽GDP十年跨越11个台阶,2002年刚过3500亿,2009年跨入万亿,再到2011年的跳上1.5万亿台阶。安徽跳跃发展的步伐越发强劲有力!
    
一方投资的热土,争相抢滩的宝地,安徽在区域经济中的独特魅力得益于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牢牢把握住了发展的黄金机遇。
    “
安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谁能在改革开放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在加快发展上优人一筹。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话掷地有声。
    
安徽制造奔向世界
    
刚刚落幕的伦敦奥运会,中国军团斩获38金夺得客场最好成绩。当中国健儿在赛场内大放异彩时,奔走在伦敦黄金旅游线上的安凯汽车也为中国制造赢得如潮好评。
    
据了解,此次伦敦奥运会,共有20辆安凯观光巴士服务全球游客,分别是10辆半敞篷巴士和10辆敞篷巴士,这些周身喷涂着中国红的观光巴士配有先进的残疾人轮椅翻板、下车呼叫按钮、八国语言翻译系统,刚一现身伦敦街头,便在当地引发不小的震动,就连挑剔的英国绅士都被这来自安徽的中国制造所折服。
    
有着将近四十年驾龄的英国大巴士公司资深司机马克先生在驾驶过中国观光巴士后感叹道:“我开了几十年的欧洲客车,没想到现在开上了中国客车,而且车辆性能和驾驶舒适性比一些欧洲品牌还要好,我感到非常惊讶。
    
安凯巴士只是安徽制造蜚声海外的一个缩影。如今,大到冰箱、洗衣机,小到柳编工艺品和丝绸制品,安徽制造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日广,影响力日增。安徽省商务的最新数据显示,仅今年1-7月份,安徽全省就实现出口128.4亿美元,增长38.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实现外贸出口22.7亿美元,增长54.8%,增幅居中部第一。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
如今做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安徽太平洋电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本昶感言道。这家民营企业坐落在安徽无为县泥汊镇,眼光却瞄到了国际市场。看到美国等国家普遍应用以铝代铜的铝合金电缆后,嗅到商机的企业不惜重金投入研发了稀土铝合金电缆,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由于这一新产品在同等条件要较传统铜电缆节约近40%,产品在去年底刚一上市便受到市场认可。今年1-8月份即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8个月,公司在整个电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订单萎缩的形势下,创下销售收入8亿元的佳绩,接近去年全年的销售收入。
    
太平洋公司在产业寒冬中的热销奇迹靠的不是一日之功。早在2008,这家民营企业就把依托科技创新研发新品作为企业的支撑点。2009,企业开发出船用矿用电缆,2010年开发出无极绝缘防火电缆,2011年底又开发出稀土铝合金电缆,正是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使得企业在产业转型中实现了弯道超车。
    
以太平洋电缆为代表,头顶电缆之乡美誉的无为县成功推动了电缆产业的华丽转身”,创新的活力奔涌在这个长江岸边的小城。很多电缆企业在转型中看到科技创新力量,纷纷与各大高校院所携手展开产学研合作。
    
在省会合肥,前来投资落户的企业往往要经得住三问”: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有没有市场前景?有没有产业聚集效应?如果经不住这三问,企业落地将难以保证。在合肥,可能会有项目批不了地,但只要是好项目不愁拿不到地。合肥市国土局局长高国忠介绍,目前合肥市的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已达40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在土地杠杆的倒逼下,合肥高新技术项目密集上马,越来越多的金凤凰飞向了这座创新之城
    
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合肥经济急速奔跑。上半年,合肥GDP增长13.5%,增速位居省会城市第三、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其中,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30%,占据规模以上工业增量的半壁江山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描写的那个景致秀美、社会安宁的滁州城,几年前还是个发展相对滞后的皖东城市。而今一片片工业区横空出世、一条条通衢大道向八方延伸、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栋栋住宅小区宁静和谐……
    
在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等头衔数不胜数,但开发区综合办副主任潘金钟却只津津乐道获批不久的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尽管是省级高新区,但意味着我们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子找对了。在潘金钟看来,现在的开发区建设不能光求大,更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导向。为此,从去年开始,开发区与企业共同商讨为每家企业量身订制了转型升级的路线图。
    “
我们2012年和2013年的产品方向都已经定好了,现在瞄准国际前沿需求进行研发生产是我们企业的生命线。富达集团中国公司总经理汪玉荃说。
    
今年以来,安徽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加速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大力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并启动了合芜蚌人才特区,极大地释放了科技创新的生产力。
    
今年1-7月份,全省申请发明专利8215,增长7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1613,增长46.8%。安徽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主要以贴息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省新设立科研机构80%以上在企业,科技攻关项目80%以上由企业为主体承担,科技活动人员80%以上在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1-7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697亿元,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331亿元,增长13%
    
美好安徽幸福民生
    
无为县泥汊镇的镇政府虽然干净整洁,但这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物已经难掩岁月风霜,办公楼内不少地方墙皮已经脱落。镇里负责同志说,舍不得投钱修办公楼是因为想多省点钱投民生。
    
在这个镇里,由镇级出资修建的二级公路使得全镇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过去到县城3个小时,如今只需40分钟。同时,镇里还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一个拥有300张床位的敬老院,未来将解决全镇的社会化养老问题。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新板桥村在乡村整治中也不忘这一良心工程。所有村民家中均铺设排水管道,整个村布建专门的下水管道,全村的污水最终顺着管道流向村外的污水处理站,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一根管子伸窗外,污水横流随意排的问题。
    
记者在村外正在兴建的污水处理站看到,四个并排的污水处理池约有四五米,污水首先在前三个池子经过三级过滤最终成为没有杂质的清水后,排向田头的沟渠,为庄稼提供灌溉。整个污水处理站采用太阳能供能,电子监控,所有污水处理信息在百里之外的运营中心一键掌控。
    “
党的政策,真正好;医疗保险,能报销;白内障,免费来治疗……”合肥市包河区76岁高龄的陈荣开老人最爱这首自创的《打夯歌》。可就在几年前,陈荣开却双目失明,走路不得不借助棍子,是合肥市包河区实施的民生工程——白内障复明工程,不仅治好了他的双眼,还全额解决了医疗费。当老人再一次看到这座城市的面貌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近年来,安徽省在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坚持将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倾斜,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办了一批群众欢迎的实事好事。今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540亿元,目前已累计拨付资金450亿元。上半年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总比例达80%,其中新增财力的90%用于教育、医疗、卫生、民政等方面的民生支出。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介绍,去年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实施了970多个村,今年计划实施3000多个村,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安徽所有乡村建设成生态优美、适宜人居的美好乡村。
    
如今,越来越多身在他乡的安徽人渴望返回家乡定居从业,不少来皖兴业的异乡客也深深爱上这里的徽风皖韵。在今年初中央电视台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省会合肥位列第三,成为中国人追逐的幸福之城。(新华社记者 葛如江 杨玉华)

 

    信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