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访问次数: 7104                        发布时间:2012-10-08

[字体: ]

   925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李斌省长作重要讲话。
   
李斌指出,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遵循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安徽应当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强化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发挥了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一是聚焦重点寻求高端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首位,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着力抢占科技制高点。2006年以来,全省共有5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建成试运行,语音合成软件、瓦斯治理、受控核聚变、高性能计算机等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重大产业项目,今年启动实施了151项科技攻关和89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三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分别增长60%30%,新型平板显示、光伏、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不失时机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建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优化科技资源组合,健全完善创新体系,近期又与中关村示范区正式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升级发展,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科研团队进园区,打造园区新优势,目前全省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指标快速增长,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力量。大力推动研发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2个国家实验室、14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7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2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3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区域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我省与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建立了22家院士工作站。
    
四是先行先试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在财政投入、投融资、人力资源、土地管理等方面制定实施特殊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投融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今年引进120多家基金公司,为2200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达成对接金额3229亿元。出台合芜蚌综合试验区股权分红激励政策及实施意见,首批确定的50家企业已启动试点。实施“611人才行动,建设合芜蚌人才特区,有针对性地面向国内外延揽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她强调要切实抓好创新驱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全面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进一步明确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基本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园区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协调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围绕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实施34122”目标行动,3”即将合芜蚌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创新载体,4”即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慈湖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值翻一番以上,1”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两个2”即培育20个百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进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突破2000人。到2020年,我省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这一目标的确定,既体现了中央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又考虑了当前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既反映了安徽科技发展现状和潜力,又展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的信心和决心。目标体系和战略重点的确定,切合安徽实际,积极可行,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分解细化,抓好落实。
    
第二,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体系。紧紧围绕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突破瓶颈制约,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2%,每万人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要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际科技创新前沿,推进原创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优势,加大对高温超导体等一批具有突出优势与重大发展潜力的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在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集聚一流人才,承担尖端任务,努力在团队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打造引领科技发展的国家队。要努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一项技术在单个形式上不一定是最新的,也不一定是份量重的技术,但可以作为创新资源去整合,成为创新体系中的优势技术。要选择一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大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集聚、技术密集。要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院校之间的战略联盟,集成一切可资利用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合作研发一批牵动性强的新产品。要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心是再创新,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承接技术转移,推动二次创新,实现为我所用。【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公司引进了一条国际上先进的真空镀膜生产线,组织创新团队消化吸收,掌握了ITO导电膜玻璃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磁场镀膜、磁悬浮传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为全球规模大、品种多的ITO导电玻璃研发生产基地。】
    
第三,充分发挥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一要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创新驱动。省里确定的八大主导产业,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等为重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突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关键技术制约。要按照张宝顺书记讲话提出的加快形成爆发性的增长源要求,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安徽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强化政策扶持,优先选择语音合成及应用、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及蓄能技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五大领域,实施爆发性增长源工程。语音合成及应用领域,以科大讯飞为龙头,深化语音技术研发,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加速形成应用开发集群,重点开发以语音技术嵌入为引领的智能手机、汽车智能控制、智能家电、智能教育及家庭服务产业链,力争培育和打造千亿元语音新产业。新型平板显示领域,以京东方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和上下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在3D电视、平板电脑、医疗器械、高端移动显示、特种显示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坚和配套能力建设,打造全球重要的新型显示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及蓄能技术领域,目前各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我省在这方面有基础、有经验、有潜力,也大有可为,要依托奇瑞、江淮汽车等龙头企业,联合各方技术力量,重点突破电池、电控等关键技术,把我省打造成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蓄能电池研发生产高地。智能制造领域,代表制造业变革方向,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我省也有一批好苗子,要紧紧跟踪国际制造业的新变革、新动向,加强技术研发,在工业机器人、高精数控、3D制造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积极引进研发团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量子通信领域,以中科大量子通信研发团队为基础,攻克关键技术,缩短加密时间,延长通信距离,增加用户数量,努力建成一流的量子信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总的来说,无论是上述五大领域,还是其他主导产业,都要立足发挥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之间相互嫁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我省产业综合竞争力。二要加快科技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把握当前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以信息化为引领,创新服务业发展业态。加快合肥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延伸金融服务终端产品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云计算、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数字媒体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提升我省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三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动力,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生物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现代农机装备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要重点突破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等关键技术,加强优质高效抗逆小麦、水稻、玉米等优势农作物良种选育,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粮食丰收农民增收。四要强化民生科技创新。围绕人口与健康、重大传染病防治、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推出重大科研成果。要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生计需求出发,加快基层医疗卫生、饮水保障、污染减排、土壤治理、垃圾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民生科技产业优先发展,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环保纳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切实保护好我省的青山绿水。
    
第四,不断强化产学研用结合。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促进企业创新,到201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例达到15%。要广泛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沟通长效机制。从明年开始,由省政府组织,各市轮流承办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组织省内外研发机构和各类生产企业参加,供需双方面对面交流、洽谈,让企业及时了解科研动向和科研成果,让科研单位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大力加强科技信息发布网络建设,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技成果信息窗口。要深入开展科研人员下基层活动,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高校、大院大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基层挂职,把成果带下去,把需求带上来,成为沟通企业、地方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主动联手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三站建设,原则上每个市都要结合本地的首位产业或主导产业,至少建立一个院士工作站、若干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批博士服务站。要采取短期聘任、技术合作、科技融资、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吸引聚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团队来皖创新创造创业。
    
第五,强化金融支撑和中介服务。加快建立完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把政府资金和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凝聚成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扩大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发展股权投资、中小企业债券,充分发挥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型企业。支持合肥等国家高新区开展非上市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要在打造知识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信息交换、要素交融、成果交易、合作交流提供优质快捷的中介服务。要重点扶持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代理、投融资、技术经 纪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变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第六,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确保十二五末实现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的目标。加快建立重大项目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关键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和预警机制,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加快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大力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崇尚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第七,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形式载体,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到2015年,全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要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省和合肥市共建科技馆项目,积极推动各市和有条件的县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技馆。继续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第八,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是指导我省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安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各地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补助、贷款贴息、信用担保、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综合试验区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等财政性资金,继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着力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调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研发,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奖励的激励作用,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技人员予以奖励,大力宣传优秀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高度重视科研机构和团队的发展,各级领导要多和科技工作者交朋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的放大作用,在抓好首批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加强跟踪问效,细化工作流程,完善推进措施,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要结合试点政策实施,进一步加快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实施好“611人才行动,深入推进省百人计划115”产业创新团队等一批重大人才工程。要充分发挥科技考核的导向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县域分类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分类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引导各地各部门自觉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信息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