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晨刊讯 金秋十月捷报传。由省文化馆选调、合肥市文化馆报送、巢湖市文化馆组建的巢湖民歌代表队,日前代表我省参加了在广东省惠州市举行的“2012广东省渔歌精英赛全国渔歌邀请赛”。经过激烈争夺,巢湖民歌《新打小船亮光光》在比赛中斩获银奖,《巢湖好》、《八百里湖水清》分获铜奖。巢湖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用其优美的旋律征服了观众,让大家听到了一份来自水乡巢湖的曲韵。
最早的巢湖民歌:《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这样一首《孔雀东南飞》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它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情,《孔雀东南飞》实际上是一首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旋律优美、辽阔、华丽、悦耳动听,独具地域特征。它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化的演变过程,流传四海,久唱不衰。日前,巢湖文化研究会会长苏士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巢湖民歌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楚汉相争时,“四面楚歌”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这里提到的“楚歌”,时为流行于楚国的歌谣。时巢为楚地,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巢湖民歌的前身。东汉乐府一时兴盛,其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产生于巢湖流域。因此,《孔雀东南飞》应是最早辑于文化典籍的巢湖民歌。
据了解,地处皖中江淮丘陵地带的巢湖流域,西接荆楚,东迎吴越。山水兼容的自然环境,历史上以农耕为主、林牧渔商并存的经济形态,清新淳朴的乡风民情以及蕴积深厚的民间文化,给巢湖民歌歌咏活动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基础和扩展空间,荆楚激越昂扬之风和吴越婉约妩媚之韵相互融合,孕育了巢湖民歌独特的风情神韵。
巢湖民歌就诞生在这一片热土。它既不同于陕北沟壑纵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环境,所以巢湖民歌缺乏那种悲凉粗犷、充满顽强抗争的生命呐喊;也不同于一望无边的平原地带,因此巢湖民歌的音域相对来说并不宽。同时,巢湖“奠淮右,阻江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带来的人口大迁徙和屯垦带来的多次大移民,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并蓄,使巢湖民歌在广采博纳中铸就了独特的个性,形成了一种特有风格,从而闻名于世。
一张金字招牌:《姑嫂对花》唱进中南海
1955年3月,一个暖风和煦的夜晚,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春意盎然。从巢湖岸边的秧田里走出去的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登上了国家顶级演艺大舞台,代表翻身解放的巢湖人民,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了巢湖乡音《姑嫂对花》。裹挟着泥土般芳香和质朴的演唱受到领袖们的高度赞扬,农家女幸福地被安排与领袖们合影留念。从这天起,巢湖民歌开始受到全国音乐界的普通关注,巢湖民间歌咏活动也因此注入了从未有过的生机活力,其后的成就与辉煌滥觞于此。
苏士珩表示,从一般意义上说,民俗是孕育音乐的土壤,音乐是民俗的外延,民俗以自身的生命力延续着音乐的传播及其发展。《姑嫂对花》之所以受到巢湖民间喜爱,还与巢湖流域和谐生动的家庭民俗密切相关。巢湖民间通常称未出嫁的青春女子为“姑娘家”,家庭中已过门的媳妇称呼丈夫的妹妹叫“小姑子”。在诸多如婆媳、妯娌、姑嫂、叔嫂等的家庭关系中,姑嫂之间是最容易相处的,也是最融洽的关系。她们体己之心,携手劳作,于闺房之中,切磋女红,正如俗语说:“姑娘做鞋,嫂子有样”,足见姑嫂如影随形的亲密。据资料考证,汉族传统民歌中以姑嫂角色对唱的目前还仅此一首,这是它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大亮点。
一声心底的呼唤:《巢湖好》唱响大江南北
当年一首《姑嫂对花》唱到了北京怀仁堂,而一首《巢湖好》不仅把巢湖的民歌艺术水准向前推进,更让全国观众领略到巢湖优美的风光。
1964年2月,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来巢,住在巢湖北岸的巢县烔炀南河方村体验生活,和农家人拉家常,聆听他们唱民歌、小刀戏。他常常伫立在巢湖岸边,遥望水天相接的茫茫湖面,点点帆影在蓝天白云间时隐时现,翩翩湖鸥在风波浪尖上下翻飞,和煦的湖风伴着醉人的油菜花香拂面而来。美丽的巢湖终于撩动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完成了一首脍炙人口,足以让巢湖人自豪的歌曲《巢湖好》。而词作者是时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队长的陆进。1997年,中央电视台和著名歌手斯兰来巢湖专程拍摄《巢湖好》MTV。从安徽走出去的斯兰曾师从李焕之学习音乐,她的演唱足迹已远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西班牙。在她的个人唱片专辑《桃花红、杏花白》中,收录了《巢湖好》。
《巢湖好》是一首根据巢湖传统的音乐素材创作的新民歌,曲调充分吸收了巢湖民歌悠扬、舒缓、明快的特点。唱这首歌,仿佛置身于湖波中轻颠慢摇的帆船上,面对茫茫无际的巢湖,尽情咏叹抒怀。这首歌巧妙地揉进了巢湖北乡中秧歌和小调的音乐元素,还吸收了传统庐剧《秦雪梅观画》中女声“邀台”的演唱技巧,十分贴近巢湖地方的山风、湖韵和草根情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都是戏曲音乐向民歌汲取营养,但这首歌却是歌曲向戏曲汲取营养,也算是一个“创新和突破”,它远比1980年代才“跑红”的京剧歌、黄梅歌的资格更老。当年《巢湖好》“出炉”后,曾被广泛传播和推广,巢县广播电台把它作为开始曲,组织电台教唱,中小学把它列为音乐课堂的教材。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总在心头珍藏着那段无法抹去的回忆,即便是远走他乡多年的游子,也总爱把这首歌作为寻根的符号揣在心底。
一份至高荣誉:入选首批非遗名录
随着巢湖民歌唱遍巢湖大地,唱响省内外,唱到首都北京,其影响日益扩大,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5月,巢湖民歌终于登上了最高荣誉殿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巢湖民歌能获如此成就,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在民歌搜集、整理、编创方面一批痴心不改、矢志奉献的音乐工作者。魏树由、高歌、朱宝强、汪士淮、魏先源、阚毓斌、张明杰、费勤力、蔡善康、巫世才、吴许金、仝茂亚、秦贤铸、高光仁、吴克松、夏云扬……他们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有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不畏酷暑深入田头农户,走访健在的老民歌手,搜集、录音、记谱、整理,为巢湖民歌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历年来,有关部门共搜集整理1000多首原生态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如《中国民间歌曲精选》、《安徽民歌》、《安徽民歌资料集》、《安徽民歌集成》等,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歌歌曲集成(安徽卷)》,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赵昕)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