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十八大报告座谈会摘要

访问次数: 1238                        发布时间:2012-11-26

[字体: ]

1113,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在合肥召开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座谈会,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问题交流了十八大报告的学习体会,现将座谈会发言摘要如下。

  赵良庆(安徽农业大学):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新意的发展理念。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既有密切关联,又有其独特的中国涵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把握进一步深化,在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和经营制度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作出我国总体上现在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三农”工作的实践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取得了巨大成就,所有这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王正国(安徽省委党校):十八大报告中将政治体制改革单独列出,作为报告一个重要部分阐述,足见党中央已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改革政治体制需要处理好哪些问题呢?第一、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第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仍然存在行政管理不规范,权力干扰市场的现象,这就要求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第三、处理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民主状况对人民民主具有重大影响;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社会基础,人民民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第四、注重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但是,对于不涉及政治制度,在制度运作的技术层面以及体现的某些理念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五,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要按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七点要求,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李仁群(安徽大学):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是要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立在全民族亦即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文化强国建设要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为基础,把文化精英、专业人才的文化创造活动与民间艺人、社会大众的文化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一道发挥出来。这可以说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前提条件。二是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多元文化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凝聚社会共识,提高民族素质,提升文化品格,增强文化实力,又要彰显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学派、各个品种的文化创作产品乃至各个阶层、各个个人的文化活动成果的特色、风格,坚持“双为”、“双百”方针,把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落到实处,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三是要把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借鉴和影响世界文化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拓展文化创造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四是要以文化创造为牵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相支撑、同步发展,这也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得以实现的基本形式。文化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创造带有个体性的特征,但它要进行交流、传播,形成一定的文化形态,就要依托于某种文化载体,通过“事业化”或“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得到实现。

  朱士群(安庆师范学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明确了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实现路径是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工作中,就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可以预计,党中央所牵记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健康这些民生要津,未来将越来越贴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加强社会建设,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来实现。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围绕这一点,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黄志斌(合肥工业大学):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专门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图景的新描绘。 “美丽中国”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象表征,其建设图景是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之形式的协调、作用的互利、意蕴的相洽。所谓形式的协调,是指作为人感知对象的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在空间、尺度、色彩等外在形象方面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在空间上既平衡对称又富有变化,尺度上既大小相宜,又比例适度,色彩上既对比得当,又调和有致。实现形式的协调,就要扭转现实中存在的空间上的杂乱无章,尺度上的比例失度,天空的姿色凋衰,大地的遍体鳞伤,水体的污迹斑斑,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所谓作用的互利,就是指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之间物能的交换、化学的反应对人有利。它包括宜人结构的相容共生、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整体过程的最小熵增。其标志主要有:正反过程的平衡性,物能利用的高效性,环境系统的宜人性,如此中华民族就有可能永续发展。意蕴的相洽是指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之义蕴的彼此相通、氛围的相互烘托、意象的圆满规整。所谓义蕴相通即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诸要素之间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的静态统一;所谓氛围烘托,即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诸要素的象征意义互为动态强化因子,循环提高精神功能,交相丰富文化内涵,从而使系统的个性和主题更加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情感激发与和谐感。所谓意象圆满规整,即人化自然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诸要素的象征意义在主体内心世界中产生动静合一的整体观感,形成杂而不乱、规则整一的立体诗画。

  刘毅(省委党史研究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三大成果”,坚定“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稍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中国人最初也想学资本主义,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拜西方为师,迫切地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渴望能实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但种种尝试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社会凝聚人心,唤起民众,经过艰苦卓绝的28年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董玉田(省委讲师团):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是党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创新之源。党要率领并带动全社会学习科学理论,学习历史经验,学习人民群众的创造经验,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科学知识,在坚持重大理论学习、形势政策学习、热点专题学习中,实现学习过程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切的契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我们党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的一切活动、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服务于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一句话,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于人民的福祉。创新,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我们党具有创新的传统,我党九十多年的理论创新进程,充分彰显了善于结合、与时俱进、中国风格的理论特性。面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党要坚持与时俱进,领导全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程铁军 整理)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