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培训班分组研讨发言摘登(二)

访问次数: 2862                        发布时间:2012-12-04

[字体: ]

解放思想 真抓实干

把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到安徽崛起实践中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淮南市委书记 杨振超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未来中国的美好前景,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特别是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实现同步增长,具有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作用。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奋力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淮南的发展态势来看,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以“四煤”发展为路径,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项目建设,壮大实体经济,推进煤电一体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中部崛起振兴、皖江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实施合淮一体化,实行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以人民民主为方向,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务、村务、事务、厂务和基层党务公开,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发挥拥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

  三是以文化繁荣为引领,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提炼和培育淮南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事业,充分挖掘“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等文化资源,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和就业优先战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把治理采煤塌陷区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加快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步伐。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五是以“两型城市”为目标,着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狠抓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城市”,推动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力争到20168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要求,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城创建成果,增强城乡宜居宜游宜学宜业功能品质,努力把淮南打造成为更有绿色味、具有吸引力、富有幸福感的城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好新滁州

  滁州市委书记 江山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首次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滁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环境保护为基础,产业壮大为根本,方式转变为路径,工业、农业、城镇、自然“四维统筹”生态发展,让滁州自然环境绿起来、城乡面貌美起来、经济实力强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

  一、实施“四量”工程,推进工业生态发展。抓存量,以技术改造为抓手,重点改造高能耗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抓增量,以招商引资为支撑,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创新强企业项目,严禁污染企业落地,实现承接产业新兴化。抓海量,重点建设苏()()现代产业园等15个省级工业园区,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集聚化。抓变量,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实施增长源成长工程,搭平台、引人才、聚智力,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实现创新产业规模化。力争5年内工业投入超万亿、技改投入超千亿、产业超千亿、企业破百亿、平台上百亿级。

  二、实施“一十百千”工程,推进城镇生态发展。 “一”即中心城市,建成合宁之间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双百”现代化城市;“十”即按照“县当市建”思路,着力建设6个县城、2个与南京交界的沿边节点镇以及苏滁产业园、高铁站区2个毗邻滁城的产业片区;“百”即全力打造百个特色镇;“千”即建设1000个农村新社区、中心村。

  三、实施“1234”工程,推进农业生态发展。建设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组织化大跨越;发展龙头企业1千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千亿,实现产业化大跨越。开展万名实用人才培育,10万农户创业,百万农民市民化,实现收入增长大跨越。推动粮食产量超百亿斤、养殖业产量超百万吨、土地规模经营超百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超百个。

四、实施三大工程,推进自然生态发展。实施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形成处处皆绿、抬眼见绿的“绿滁州”。实施千库百河湿地养护工程,营造集防洪、灌溉、景观、安全饮水“四位一体”的水生态。实施环境修复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污染防治,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步伐,加大农村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防控治理。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省委张宝顺同志在培训班上指出:“必须顺应四化同步的新趋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十八大和省委、省政府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部署和要求,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完全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也完全符合马鞍山的发展实际。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区联动”促“四化同步”,通过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截至目前,已转移农民7.35万人,城镇化率达61.2%,预计2020年达70%以上。

  一是在城市近郊建设开发园区,通过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市11个开发园区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区域内19.3万农民可以全部成为市民。

  二是在适合建设新区的重点区域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城区,通过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托管方式设立的博望区、示范园区和郑蒲港新区,总面积61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10年规划建设面积将达到70平方公里,可以聚集人口30~40万人,使农村变成城市、农民变成市民。

  三是在重点农业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在三个县建设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10.1万农民可以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四是加快中心镇建设,提高承载和辐射能力。向10个中心镇下放13大类41项权力,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建设,30~50万人可以分享中心镇建设的成果。

  五是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活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规划建设、环境整治、产业提升、土地整治、管理创新、文明创建“六大工程”。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农村新社区共有60个,涉及5.4万户、近20万人口。

六是加快城乡道路建设,打通城市与农村的快速通道。重点加快连接主副城区、中心镇以及各产业功能区的快速通道建设,使城市居民20分钟内享受到农村田园风光,使农村居民20分钟内享受到城镇公共服务。

 

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刘莉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在培训班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扩大就业促增收、促和谐。中央和省委的这些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围绕实现美好安徽建设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实际,努力在实现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谋划和推动我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是推动实现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和强化政府责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努力让每个有就业愿望的人实现就业。

  二是推动实现素质就业,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快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就业素质的提高,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

  三是推动实现创业就业,创业就业是更高质量就业的标志之一,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培育了大量小微企业,是全民创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将落实全民创业战略,不断优化创业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强创业培训,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创业队伍,努力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

  四是推动实现公平就业,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就业机会均等。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均等就业服务,努力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五是推动实现和谐就业。劳动关系已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十八大明确要求,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我们将更加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努力形成就业包容性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推进土地整治 建设美好乡村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陈良纲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处内容涉及国土资源工作,指出了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为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强调,严格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紧密联系安徽实际,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为关键举措,把十八大报告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安徽省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早,2002年以来,土地整治工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单一农地整治到农地整理与增减挂钩并行,向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发展的历程,实现了由政府投资向多元投资,由部门推动向党委政府统筹实施的根本性转变。截至2011年底,通过土地整治,全省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00多万亩,整治后的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2个级别,土地生产能力提升10%-20%;整治农村居民点12600多个,建设农民新村1870多个,腾出建设用地66万亩,在较短时间内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有效缓解了我省用地矛盾。

  我省土地整治潜力巨大,据统计农村居民点面积1721万亩,按新农村建设人均占地上限120平方米测算,可腾出建设用地700-1000万亩,完全可以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质是启动和运用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收益,可以有效破解城市发展缺地、农村发展缺钱困局,实现城乡统筹互动,良性发展。无论是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导、规范农村新一轮建房热潮,有效启动农村需求,还是落实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我们都应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全力推进。

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将土地整治作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土地整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进一步强化措施,努力在未来五年完成3150万亩的土地整治任务,为美好乡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是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精心选择项目。二是政府主导,民主管理,突出农民主体。三是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维护农民权益。四是广开渠道,多方筹资,落实建设资金。五是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坚守耕地红线。六是健全机构,加强培训,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实施森林增长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省林业厅厅长 程中才

  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努力打造生态强省。

  一、要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森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是处理好人与森林的关系。

  二、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是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不断提升。但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缺林少绿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去年10月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部署,决定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即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林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这一重大决策,高度契合了党的十八大要求,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全省人民的期盼,完全符合安徽林业实际,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必将成为安徽发展史上一座新的绿色丰碑。

三、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保障、贵在真抓实干。一要实现生态建设新突破。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各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着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二要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节约集约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新兴林业产业,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三要建设生态文明新制度。建立健全林业目标管理责任制、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等,着力构建坚强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四要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着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走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赵良庆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此,我们要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落实省委九次党代会的目标任务,走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一是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解决好“人”的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农村户口向城镇户口转换的“门槛”,做到户口与利益和资源分配之间的相互分离、实现共享。这些利益涵盖收入分配、教育和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创业就业等各个方面。

  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解决好“村”的问题。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村庄建设工程,把中心村建设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城乡结合体”。可依托中心村建立各类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一方面提升中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减少城市的承载量,促进均衡发展。

  三是促进城乡产业间的有机融合,解决好“富”的问题。不富不为好,必须在兴业富民上下大工夫。立足地方资源,构建城乡联动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好“地”的问题。土地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村和谐稳定,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土地流转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流转的规模要适度,程序要合法,土地性质不能随意改变,确保农民对土地经营的主体地位,确保安徽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

  五是整体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解决好“美”的问题。大力整治农村生活环境,改变脏乱差的现状;大力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大力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用环境美丽、生态美好的新农村,提升大自然生态修复和涵养能力,支撑和服务城镇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走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离不开人才科技支撑。安徽农业大学将深度对接、主动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 实施国际化战略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韦江宏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多年来,出口拉动、投资推动和人口红利三个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三个因素可能会分别转为内需拉动、消费推动和科技创新。相应的实际工作中,应由过去依靠出口转向既重视出口又重视进口,由重视引进外资转向既重视引进外资又重视“走出去”,由重视创汇转向如何更好地用汇。未来没有科技支撑的企业生存会越来越困难,直至逐步淘汰,创新驱动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也能帮助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铜陵有色的创新驱动主要体现在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三个方面。今后一段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措施主要有:一是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二是加强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三是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四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五是拓宽创新思路;六是增强知识产权管理;七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铜陵有色的国际化战略基于: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有色金属材料会有更高、更多的需求。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未来10GDP保持7%增长,资源需求量仍会很高,需要更多的有色金属材料支撑。走出去开发资源,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我们的责任。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铜陵有色未来国际化的重点是,一要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公司已收购的海外矿山资源折合铜金属量已超过1000万吨(厄瓜多尔的米拉多铜矿、秘鲁白河铜矿、加拿大锌业等);二要加速培养国际化人才;三要借助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带动建筑安装工程、装备制造等业务走出国门,并着手规划海外冶炼厂、加工厂的建设,真正实现国际化经营。今年公司进出口总额可超过45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80亿美元。

  按照省国资委批准的公司“十二五”规划,公司今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明年预计达到1200亿元,“十二五”末将超过1500亿元,相信在“十三五”初期铜陵有色将进入世界500强,“十三五”末公司远景规划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多金属(资源)企业集团。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