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缓解全省约70%人口的就医难,牵扯到政府与市场、医生与患者、城市与农村、需方与供方、公平与效率……这是场意义重大的改革,需要面对和破解复杂的利益格局。
改革总是“难”字当头,阻力与波折似乎是应有之义。但记者采访发现,只要努力让“顶层设计”与现实情况、基层需求相匹配,尽力实现受益群体最大化,“深水区”改革完全可以做到相对平稳、健康运行。患者药费支出、住院次均费用下降,医院就诊量、群众满意度上升,“
——县级医疗机构正“恢复健康”,逐步彰显公益性
“病两三年了,以前都是去上海、北京治疗,异地报销比例低,总费用也很高。常用药很多都是进口的,有的一支就要2万多,属于目录外药品,一分钱也不能报。 ”回到家乡住院,看病明显便宜许多。 “去年11月初,住院一个多月只花六千多。医改后,费用更低了,12月那次住院只花了4千多。比如参麦注射液,以前是14.75元,现在只要12.83元。 ”谢丽丽告诉我们。
改革带给患者的实惠是普遍的。在定远,去年10月15日就率先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来医院看病的人明显多了,门诊病人日均1100多人,住院患者每天也有上百人。 ”
病人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那么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改革是怎么看的呢? “取消‘以药补医’,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这场改革将是对所有医护人员的松绑! ”定远县总医院骨科主任季文迅说。
“改革是一个契机,会促使医院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运行新体制机制,我们院长干得也更有劲头! ”舒城县医院院长邹道富说。 “让县级公立医院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彰显公益性,只有靠改革! ”铜陵县卫生局局长束明生说。
……
从
零差率后,148家县级医院年让利患者9.6亿元,靠什么来支撑?
——全新补偿机制让医院从“以药养医”转向“以技补医”
“做了无数次摸底调研,方案先后多次推倒重来。 ”省发改委副主任余群曾参与过大大小小多种改革方案的制定,对此次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他直言是前所未有的“难”。
如此之难的“深水区”改革,为何“一路绿灯”? “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一开始我们注意政策设计的合理性、配套制度的无缝衔接和财政补偿的及时到位。 ”余群说。
“实行药品零差率后,每天让利患者32230元。 ”与肥东县人民医院院长吴东一样,此次纳入改革范围的148家县级公立医院的院长们时刻都掐算着一笔笔医改经济账,让利部分如何补偿?
以国家规定的15%药品加成计算,实行零差率后,全省74个县的148家县级医院一年将共让利患者9.6亿元。做好这“9.6亿元”背后的加减乘除,直接关系改革的平稳进行。
“省财政直接补助25%,约2.4亿,按门诊人次进行。增设诊察费补偿其余的75%,由医保基金出‘大头’,确保不增加患者负担。”在程进军看来,这一全国首创的补偿新机制是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政府补助按门诊人次而非直接分摊,这一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政策设计充分考虑了人口、财力等地区差异,确保了公平原则。从效率角度看,医生只有多看病人才能增加收入,医院也只有靠服务才能留得住病人、留得住财政补偿,促使运行机制从‘以药养医’转向‘以技补医’。 ”
我省县级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长期较少,2010年全省抽样调查67所县级医院,直接财政补助占医院业务收入比例仅为3%,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办公经费等都要靠医院自己挣。 “这次改革,省财政提前半月将各县的零差率补助资金拨付到位,把‘政府办医’的责任落到了实处。 ”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
定远县总医院是在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基础上成立的,“原先县财政给的补助标准是1993年定的,每年县医院36万元、中医院18万元,近20年都没有调整过。”县总医院院长陈必如坦言。此次改革中,定远县政府第一时间预拨500万元专项资金,强有力的财政“后盾”,让他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底气十足。 “现在一年的财政补助抵得上过去十年!历史债务也由县政府统一清理、统一认定、统一打包和逐年化解。没了赚钱求生存的压力,医院能轻装上阵,专心靠服务求发展”。
改革往往涉及人员分流,而县级医院普遍缺乏人才。人要如何用好?
——人员不分流,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稳妥把握改革节奏
如果说补偿机制改革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要解决“人要如何用”。
基层医改前,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据大量岗位的“占位性病变”十分普遍,人员妥善分流,成为基层医改的重头戏之一。与此不同,县级公立医院虽然也普遍存在大量自聘人员,但改革并未提出“分流”方案。
“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普遍缺乏,仍是县级医院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这种情况下,简单分流不是优选方案。 ”省编办主任罗昌平认为,“县级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不能急躁冒进,更不能一蹴而就。 ”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我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在编制、人事、分配、养老等方面提及“鼓励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等大的原则,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科学设置方案,体现受益群体最大化原则,凝聚强大支持力量,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余群认为,稳妥把握改革节奏、凝聚强大支持力量,尤其是提高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是改革中最关键的正能量。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难中之难,县级医院改革更是一项全新探索,“零差率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整体成效体现需要一个过程,要真正衡量‘群众负担能降低、医院收入不减少、医保基金可承受’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必须要待改革常态化运转一段时间以后,这也会对改革方案的设计和不断调整带来考验。 ”对于未来的改革,程进军认为仍是“任重而道远”。(记者王慧慧郑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