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 释放社会活力——代表委员畅言社会管理创新

访问次数: 1399                        发布时间:2013-01-25

[字体: ]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建设要求就越高,社会管理就越复杂。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创新思维加强社会管理,充分释放社会活力,为建设美好安徽营造良好环境,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无论是对流动人口,还是其他社会群体,均应树立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 “开展技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多渠道、全方位地为闲散青年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今年31日,《安徽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办法》将正式实施。以居住证为核心的新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只有一字之差,但蕴含的是管理理念的巨大变革。顾琴芬代表认为,无论是对流动人口,还是其他社会群体,均应改变传统控制型管理模式,树立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夏季在闹市为瓜农开辟临时摊点,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职业培训和过渡性安置基地……近年来,我省愈加注重以柔性方式实现管理目标。王琦委员提出,对闲散青年也应加大服务力度,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在人社部门、工青妇组织与闲散青年之间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沟通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地为闲散青年寻找合适岗位,最大程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是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成败。王爱民委员认为,从社会管理的本质来说,尽管有需要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整体进步和个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简言之,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

  将更多资源投放到基层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激发有能力的年轻人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党员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

  历史反复证明,谁掌握了基层,谁就掌握了执政话语权。郝云波代表指出,创新社会管理,当务之急是大胆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将更多资源投放到基层,让社会管理重心真正下移到基层,构筑和谐稳定的坚固基础。

  社区工作人员事务繁重,但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郝云波认为,政府应加大经费补贴力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更加关注基层,激发有能力的年轻人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去年下半年,肇始于铜陵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地开花。撤销街道办减少了管理层级,大大提高了基层服务和管理效率。何世荣委员建议,暂时不宜撤销街道的地方也应逐步剥离街道办经济管理职能,并由市、县财政安排公共服务专项资金,强化街道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职能。

  夯实基层基础,需要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杨龙和代表表示,要趁着中央和省委狠抓改进作风的东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取得更大成效。只有基层组织更坚实、基层力量更壮大、基层资源更充足,才能更好实现矛盾调处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贴心服务到基层的目标。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管好‘有形的手’”

  ◎ “逐步形成宽登记、严监管的管理格局,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涌现,政府如果大包大揽,必将不堪重负。党委、政府要从撑船掌舵转变,大胆松绑解套,最大限度激发社会自身的活力。李桃春代表表示。

  本月初,省政府宣布减少省级行政审批事项387项,精简率达54.7%过半行政审批项目被清理,彰显了我省简政放权的决心和勇气。李桃春代表说,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管好有形的手,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当更多问题能通过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才有现实基础。洪爱敏委员指出。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全省社会组织总数接近2万家。洪爱敏认为,应当在更大范围内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登记的前置审批,逐步形成宽登记、严监管的管理格局,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芜湖、铜陵等地已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开展探索。在小范围试点后,可逐步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与内容,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使政府购买服务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社会组织承担相应职能提供必要支撑。洪爱敏说。(记者汪国梁 李晓群)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