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飞进:十八大报告中的72个“第一次”

访问次数: 1325                        发布时间:2013-02-16

[字体: ]

1.第一次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论断。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论断,这一方面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已不再遥远,而是即将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定成败的关键时期。

  2.第一次提出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任务。十六大报告提出,进入21世纪我们党所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增进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客观现实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清醒和自觉。

  3.第一次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概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首次进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此外,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中还增加了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司法三项,彰显了党对人民美好未来的高度关切。

  4.第一次用三个上一个大台阶高度概括了国家面貌的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从这一概括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是日益全面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不断取得新实效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5.第一次用三个靠的是对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新的概括。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概括,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进一步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表明党将更加主动自觉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主动自觉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6.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必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积极、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第一次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一新的重大命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着眼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进一步强调了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着力点,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对三大规律的重要补充,标志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8.第一次提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要求。这表明经过十年的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已发展为全面的指导思想。它不仅科学地回答了发展问题,而且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9.第一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四个更加自觉。一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首次从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上全方位地提出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10.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我们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理念实现了新的升华。

  11.第一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的思想。将求真务实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求真,就是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之真。务实,就是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之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12.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中取得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13.第一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新的丰富和拓展。

  14.第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表明我们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5.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从而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有机构成,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16.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方略更加清醒和自觉。

17.第一次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的要求。即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更加注重实践探索,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彰显民族风格,全面把握时代精神。

  18.第一次用八个必须坚持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简而言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了建设主体,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明确了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明确了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明确了内在要求,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明确了根本原则,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明确了本质属性,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明确了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明确了领导核心。八个必须坚持,每一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

  19.第一次提出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自信是信念坚定、开拓进取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0.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十八大报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1.第一次提出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改革要求。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进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充分表明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根本要求。而其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围绕这一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22.第一次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论断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表明我们党对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发展新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有高度的自觉。这种全方位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于实践中,必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23.第一次用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全面阐释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即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这一新阐释,比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站位更高,视野更宽,措施更实。

  24.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并阐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是在新形势下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而这需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路径认识的深化,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丰富。

25.第一次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论断。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还存在很多制约科学发展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并对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其中不乏新的提法。

  26.第一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表明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形成了新的战略思路。

  27.第一次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角度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全面部署。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最早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提法,并首次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全面部署,随着这些部署的贯彻落实,我国的经济结构必将发生根本性的优化。

  28.第一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论断。十八大报告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升到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的高度,表明党对统筹城乡发展有了新的规律性认识,找到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着眼于对农民权益的充分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具体内容,必将更加切实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9.第一次明确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这四个定语,不仅揭示了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且明确了以工促农的结果是城乡互惠,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既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又能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以城带乡的结果是城乡一体,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0.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二字,充分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31.第一次用三个更加注重描绘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既揭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又明确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和节奏,表明了我们党对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不懈追求和不懈探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32.第一次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全面勾画出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十八大报告勾画出的路线图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3.第一次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的要求。调整两个比例,是对民众政治参与热情和期望不断提高的积极回应,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报告还提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提高专职委员比例等。

  34.第一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实质是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协商民主对欧美国家来说是一种正在讨论和研究的新的民主形式,用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体部署,必将进一步充实民主内容、丰富民主形式,增强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

  35.第一次提出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要求。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反映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始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也反映出作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在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方面显示出的巨大作用。

  36.第一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论断,并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新的部署。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将法治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应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和形式,表明党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坚定决心。

  (作者为人民日报政治与文化部主任、高级编辑)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