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访问次数: 1127                        发布时间:2013-03-26

[字体: ]

城乡统筹发展,让农村跟上城市步伐,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关键之举。

如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与基层干部谈乡村建设

 

“相对素质较高的青壮年都去了城市,谁来种田?怎样种好田? ”

  ——让农村充满生机,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

  寿县人口过百万,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县。但在青壮劳动力不断转移的当下,像各地一样,这个人口和农业大县遇到一个普遍问题:谁来种田。

  313在寿县炎刘镇谢墩村,记者见到了村文书方贤成。 “全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平时田间管理都是老年人。 ”方贤成指着路边碧绿的麦田说。

  “老人田”“懒汉田”比比皆是,农业兼业化突出……记者在肥东、庐江和寿县等地采访,发现田野里劳作的多是老年人。

  “相对素质较高的青壮年都去了城市,谁来种田?谁能种好田? ”炎刘镇农技推广站站长君山满脸忧虑。

  40岁出头的君山,常年工作在农技推广一线,与农民直接打交道。 “农技推广的难点是农户分散,人口老化,接受能力低。 ”君山说,往往培训很多次,老年人转头就忘了。

  怎么办?中央一号文件回答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从现在农村发展的情况看,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第一是种养大户,包括家庭农场,要开展大规模的培训。第二是农民合作社,要引导和扶持其健康发展,而且要充分地发挥好作用。第三是龙头企业。

  “我最关注的是家庭农场。 ”君山说,培育合格的家庭农场,是解决“谁种田”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要规模适度,在60200亩之间,以经营粮食为主,国家则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创新经营农业体系的核心,是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的活力。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君山说。

  “培育新型主体,当前要着重推动土地的确权登记。 ”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说,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能单兵突进,必须与农村产权改革结合起来。一号文件提出要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这是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转移支付力度还是太小了,尤其是对于粮食生产大县,更要大幅提高”

  ——统筹要素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寿县安丰镇,镇因塘得名。境内安丰塘,是2500多年前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初春时节,记者车行塘畔,听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因为这一泓碧波,周边近45万亩良田少了旱涝威胁。

  “农业和农村发展,自古都需要公共财政大力支持。 ”寿县农委副主任张李说。

  张李介绍,寿县常年80%的粮食外调,为保障粮食生产,工业滞后,这意味着可供发展经济的财政收入不多,想优化投资环境心有余力不足。“国家对粮食生产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还是太小了,要大幅度提高。 ”

  看病就医、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等优质资源都集中到城市,农村日益边缘化和空心化。以教育为例,记者在淮北和宿州等地注意到,乡村里几乎看不到孩子,村民告诉记者,孩子都到镇上或县里读书,条件更好的就到市里去读。

  采访中,记者穿行在江淮大地不同地方的乡村田野,发现村村都已是水泥路,虽有小小的颠簸,但交通条件大大改善。“这些年,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加大,的确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张李说。

  这种改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在大别山区的霍邱县岔路镇,因为通了水泥路,物流方便,养鸡成为当地农民的特色产业。

  但是,化解软环境的鸿沟,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在舒城县百神庙镇,种粮大户刘能文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农业保险,谁敢一上来就租种这么多土地?在我省已实施5年的农业保险,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保护伞”。

  再以家庭农场注册问题的解决为例,过去政策限制无法以农户名称进行工商注册,“农场主”就无法在贷款、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获得帮助。如今,合肥、宿州和郎溪等地的政策突破,使得注册成为现实,必然极大推进农业经营新主体的培育。

  “创新需要在金融领域取得更多突破,解决农业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在庐江,白云春毫茶业开发公司总经理赵玉贵说,跟工业企业比,农业企业要想获得一笔贷款要难好多倍,这让很多农业企业都成了“小老树”,常年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上。

  农村发展要素缺乏,还反映在人才上。八斗镇镇长周长升建议,需要出台更多政策,为农村青壮年回乡创业搭建一个便捷的渠道。从税收、贷款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工“凤还巢”办家庭农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真正激活这一片希望的田野。

  “户增一万,问题减半,应大力提高对农民的补偿”

  ——建设美好乡村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之“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村貌改变。

  312,记者在肥东县几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看到,村里房屋白墙黑瓦,多是2层小楼,楼顶上是太阳能板。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家家通了自来水。

  一位正在家门口晒太阳的农民告诉记者:“过去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长满草,垃圾成堆路难走’;现在配备了专门的卫生管理员,干净程度都赶上城里了。 ”

  陪同记者采访的八斗镇镇长周长升说,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土地整治,已逐步成为扩大农村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新农村建设也存在很多困难。

  一是新村建设难。要改变“空心村”现象,就必然要对一些零散的自然村进行归并,形成中心村。由于农民旧习俗与新规划矛盾,新村规划选址难。

  二是调田难。新农村建设涉及多个自然村归并,宅基地调整不易,农民耕作半径加大,承包地调整难,只能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大户规模化经营,形成产业支撑。

  三是筹款难。一部分农民生活困难,建新房负担与收入矛盾,交不起新房与旧房拆迁补偿差价,筹款困难。

  四是分房难。一些农民对新房位置、朝向等过于挑剔等。

  五是旧房拆迁难。村庄拆迁涉及千家万户,群众对老屋有很深的感情,特别是老年人不愿搬离。

  面对这五难,他呼吁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户增一万,问题减半,应大力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

  “产业不发展,美好乡村就是空壳子,是无源之水难以为继。有了产业支撑,美好乡村建设才是实打实的。 ”邓本宜说。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在特色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新村建设推进的难度就小,反而则困难重重,农民亦有怨言。

  记者了解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状况差异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也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有不同。 “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各个地方情况不同,不能搞一刀切。 ”炎刘镇镇党委委员王延全说。(史力、冯珉)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