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和经验

访问次数: 1215                        发布时间:2013-04-15

[字体: ]

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国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安徽早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本世纪初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类似文件,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积极试点,努力推进,取得了若干经验,并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特色。

  自20084月起,省政府先后批准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淮南等六市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目前,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态势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状态,经济强市好于经济弱市,长江沿线好于淮河沿线,城市周边好于边远地区,大致呈现南高北低、东强西弱的不平衡局面;合肥等六个省级试点市,均是我省城镇化率较高、经济条件尚好的地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推进较快,对本地区乃至周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全省其他地区也在主动作为,努力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是安徽省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发展规划。随着国家级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我省形成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安徽特色。例如,宣城市郎溪县是安徽省第一个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郎溪县,一个历史上灾害频发、贫穷落后的小县,正以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令世人刮目相看,掀起的“郎溪现象”为人们津津乐道。郎溪县紧抓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机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承接以无锡市企业为代表的江浙地区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合作发展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郎溪现象”的突出之处就是实现了大规模集群式、高端承接,在转型发展中加速崛起,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近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各县区以开发园区为载体,以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坚持“工业强县富民”和“以城带乡,以城融乡”,大大优化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开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笔者研究发现,安徽在城乡一体化试点过程中,结合自身条件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1.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要发挥好县区一级的作用。在城乡发展格局中,县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重心下移、放权、放活”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扶持力度。2008年在全省61个县市开始扩大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工作,先后分两批下放了277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化,2009年省委、省政府又出台《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选择150个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在财政政策、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人事制度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鼓励各地大规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二是提高开发区发展水平。加快现有各类开发区扩容升级,完善功能,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开展县域产业集群特色优势县认定工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县域扩权工作。深化“省直管县”改革,推进扩权强镇工作,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与动力。

  2.推进工农产业对接。城乡一体化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商税源和地方财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的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形态。合肥市把推进工农产业对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以农业优势板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成生态农产品工业园,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食品饮料工业和农机制造业等涉农工业。通过涉农工业企业与农业板块基地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有力地带动了农业板块基地的发展,推动了农民就业职工化。芜湖市奇瑞汽车集团公司利用拥有汽车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拓展产业链,全面开发农机装备新产品,主动为安徽实现农业现代化出力。

  3.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安徽在加快城乡一体化中十分注重要素市场建设,以推进城乡融合。一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对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加快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切实加强城乡一体的农村建设用地平台建设,形成规范、有序、便捷的土地市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同地、同价、同权”和“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双挂钩”试点工作。三是加快农村银行组建步伐。全省开业农村银行累计达34家,开业村镇银行7家,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18家,开业140家,各类担保公司数量已有500多家。(吕连生)

  【相关链接】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并且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谓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边际)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