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方言专著出版

访问次数: 1520                        发布时间:2013-04-27

[字体: ]

方言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凝聚百姓智慧凸显地域特征,即使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六安29岁小伙管亚伟对大别山区方言情有独钟,十年如一日徒步进山走村串户,采集那些正在消亡和当下沿用的方言俗语,并将其著录成书。昨日,管亚伟著《大别山的话》出版,该书为皖西第一部方言研究专著。

  抢救之源 最“土”的东西是我们的根

  记者看到,《大别山的话》这本书共3万多字,全面详实地记录了皖西大别山区的方言土语,每句话每个词语都有作者的注解,并力图对其追根溯源。其实,管亚伟对“土”的东西感兴趣,不仅限于方言。

  管亚伟说,《大别山的话》是他研究大别山乡土文化的第三部书,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六安大别山民歌精选与赏析》、《根在大别山——庐剧》两部书,接下来还要就大别山区的土食(土菜)、民间故事、医药偏方、茶叶等分别写书,准备总共出十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列。

  “最土的东西才是我们的根”,管亚伟说,他就是要从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中,寻找我们“生命的原点”,同时向人们传递大别山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抢救之路 抢救方言就是抢救民俗文化

  大别山区的很多方言土语都有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鲜活生动且妙趣横生,管亚伟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数字“7”,当地老一辈人叫“小攮子”,就是短刃、匕首的意思;称“8”为“叉鳖”,说出来非常形象,这属于方言学的“侃儿”,即隐语现象。

  大别山区称“猪头”为“元宝”,取其象形之意;称“猪舌头”为“赚头”,因舌字和“折本”的“折”同音,取其相反之意;伞叫“撑杆子”,因伞字和“离散”的“散”同音,状物而不直呼其名,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图吉利,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也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管亚伟说,一次他给小学生讲课,借题发挥把话题扯远了,课后一个同学对他说:“老师,你真是苏家埠的挂面! ”他被弄糊涂了,追着问什么意思,学生答:“搭上就扯呗! ”原来六安苏家埠镇的挂面远近闻名,因而就有这句歇后语。凡此种种在《大别山的话》中都有记述,“因此抢救那些即将消亡的方言,就是抢救当地的民俗文化。 ”

  抢救之苦 十年走遍大别山自费采集

  管亚伟为了研究大别山方言,十年如一日自费采集,每句方言土语用普通话注释其含义,还要延伸这个方言词汇的发音,阐述与其相关的文化渊源,光录音磁带都用了几百盒,工作量很大而这本书注定成不了畅销书。

  然而管亚伟还是忙得挺乐呵,一次他和朋友在山里一个小饭馆吃饭,他催朋友快点吃,老板娘不高兴了,说:“有催人过岭的,哪有催人肿颈的! ”结完账上路了,他又跑回饭店问,原来“肿颈”是吃饭的意思,催人吃饭如果噎住了,岂不是肿了颈子?说到这里,管亚伟笑出声来,这样的事情他常常碰到。

  名人评价

  电视剧《茶馆》编剧杨国强对管亚伟如此评价:“当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肯坐下来认真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了;肯坐下来认真做事且不计名利的人更少;肯坐下来认真做事且不计名利外带吃苦受累的人少之又少。褒义地说,这样的人应该位列仙班;贬义地说,就是一个字:傻。 ”

(通讯员 余和平 记者 方荣刚 文/)

 

    信息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