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区机构编制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全力保障

访问次数: 839                        发布时间:2013-04-28

[字体: ]

宣城市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沪,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自2000年撤市设区以来,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来,宣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宣州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施“强工富区”、“强镇发展”战略,实现区属生产总值160亿元,增长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增长25%;财政收入27.3亿元,增长21.9%,总量在全省14个县改区中连续三年位居第一,在全省76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八。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所有乡镇办事处财政收入均超1000万元,18个乡镇办事处超2000万元,其中,超5000万元9个、超亿元5个,孙埠镇超3亿元。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虽然不是经济建设主战场,但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宣州区编办全力争取、积极协调、在上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及区编委会的领导下,通过设立机构、调配编制、补充人员,不断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力量。

理顺宣州经济开发区关系。2002年,宣州经济开发区东区开工建设,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由于东区位于农田区,受发展区域及城市规划限制,2006年宣州区集全区之智、举全区之力,在敬亭山北麓、水阳江之滨新建了开发区北区,规划总面积27.5平方公里,起步区6.8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北区已引进企业近200家,投资商主要来自苏浙沪等发达地区,产业已基本形成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精细化工、新型建材为主的格局。经济开发区“一区两地”格局造成了机构、编制、人员重合,管理体制不顺畅的问题。在区编办积极努力下,201212月,市编委下发了《关于同意设立宣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批复》,将原宣州工业园区(东区)、粮食产业园、木材加工园组建新的宣州工业园区,着力打造“精品园区”,目前入驻企业已达85家,各类从业人员3200余人,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医药食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为推动宣州经济开发区扩区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核心,实施驻点招商和产业链招商,20134月,区编委研究设立“宣州经济开发区招商局”,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名。

增强招商局力量。20125月,区招商局被批准列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后,受管理体制影响,补充人员渠道不畅,单位进人受到限制,招商力量亟待加强。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完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设立了“区招商引资考核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名,为招商局畅通进人渠道,及时补充人员提供了保障。

调整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宣州区政务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建立“一站式”审批制度,推行“重大项目区领导联系制度”,形成了“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经常性服务”的三大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20133月,区编委下文调整政务服务中心机构编制事项,增加行政编制2名,设立“宣州区投资项目服务代办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名。

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为贯彻落实市政府5号令,保障我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年”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宣州区对全区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原有189项区直单位行政审批项目,通过取消、下放、转变管理方式、转报、冻结、合并等多种手段,压缩60%,只保留了64项。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各单位职能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严格审核把关,为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清理提供了保障。(区编办  强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