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管理体制改革终结“三个婆婆”的困境,解决多年悬而未决的发展和民生问题,惠及8000多名农场职工和居民
水田秧苗青青,湖面荷叶田田。
有着60多年历史的普济圩农场,历经多次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调整。现任场长张阳有一番感叹:“过去我们同时面对省农垦集团公司、安庆市和铜陵市‘三个婆婆’,这种多重管理导致医疗保险等诸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很难落实到位。 ”比如,当时农场2400多名职工看病无医疗保险,部分离退休人员和职工居民经常上访,是一个让人挠头的大难题。
张英辉是分场管理人员,20多年一直在基层工作,对农场变化的体会尤其深刻。 “早些年,周边农村的人到农场做临时工,都羡慕我们住砖瓦房、有大彩电。可是这些年过去了,我们住的还是砖瓦房,而且越来越破旧。 ”体制纠结导致投入不足,农场水利、电力、交通等设施比较落后,严重制约农场长远发展。
重振普济圩农场,必须改革管理体制,释放发展活力。 2012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普济圩农场整建制划归铜陵市统一管理,让这块沉寂的土地放飞了希望。 “农场职工奔走相告,鞭炮震耳欲聋,简直像过年一样! ”张阳说。
整体划转移交工作自2012年7月底启动,9月中旬基本完成。这一改革从根本上落实了农场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保障政策,解决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了民生政策“同城同待遇”。8000多名农场职工和居民从这次改革中得到实惠。
农场人多年来最关心的医保待遇全面兑现,农场职工、离退休人员凭卡即可在铜陵市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各定点药店买药。一分场职工马吉银妻子患病,长期需要治疗,一年要花6万多元。移交前,医药费得自掏腰包,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如今老马的妻子成功办理了居民医疗保险,并一次性报销了36000多元,生活负担大为减轻。忠厚的老马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
老农场正在焕发新活力。普济圩老年公寓、农村清洁工程垃圾中转站、公厕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在这里落户;坑坑洼洼的庐铜高速老洲道口至铜陵长江大桥北段,已完成勘测、设计和招投标工作,6月上旬开始动工……铜陵市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初步考虑,依托江北地区优良的深水岸线资源与较好的生态环境,将大力发展物流、旅游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努力将铜陵江北地区打造成为科工贸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城区。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普济圩农场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张阳对未来充满信心。(记者吴林红)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