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宏村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以来,黟县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探索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遗产保护与管理机制,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一是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领导。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领导组,综合协调、指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西递、宏村专门建立了遗产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及民间保护协会,强化了保护工作的日常监管监控。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的形成,使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二是推进旅游行业体制机制改革。2012年,我们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为切入点,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特色创建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讨,成立了文化旅游开发办公室,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强化对节庆活动的组织策划,提升旅游节庆活动质量和效益;将“黟县旅游行业管理中心(黟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更名为“黟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黟县旅游行业管理中心)”,加挂“黟县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办公室”牌子,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建立旅游执法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解决了旅游联合执法主体缺失问题;在创新旅游行业体制机制的同时,不断深化改革,将原黟县旅行社和旅游总公司及时转企改制,组建徽黄旅游集团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服务旅游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西递、宏村世界遗产地商业经营工作管理。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和古民居的永续利用,实现宏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地采取管控农家乐发展、实行油污达标排放、推进“二次电改”、加强景区执法、提升村民商户素质等举措,切实加强遗产的景区商业经营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质。配齐配执法人员队伍,加强执法和消防人员技能培训,完善装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执法巡查、快速处置和工作责任机制,完善考核奖惩办法,调动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参与两村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培训,每年都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和省文物局举办的各种形式的管理培训班、短训班、研讨会等,并与其他各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单位进行技术交流。
五是提高项目保护编制水平。主动联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和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学习、交流、咨询等活动,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本地化的专业管理队伍。同时狠抓规划编制和制度建设,使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依法加大整治工作力度,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六是大胆创新保护管理投入机制。是由于古民居是砖木结构,维修技术要求高,其维修成本远远超过同面积砖混和框架结构的现代住宅,加大了古民居修缮压力。为此,黟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着力实施保护管理项目。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省专项保护资金,另一方面从旅游企业门票收入中征收20%的文物保护资金,加上县、镇、村三级投入和个人自筹资金,投入遗产保护。
七是全面提升全民参与保护管理意识。千方百计加大保护管理法规宣传力度,印发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皖南古村落保护条例》等宣传手册,并通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魅力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