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创新社会管理:“华侨村”实现美丽蝶变

访问次数: 741                        发布时间:2013-07-22

[字体: ]

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

 

歙县郑村镇槐塘自然村只有1160人,却有450人常年在欧洲务工经商,是黄山市乃至全省不多见的“华侨村”。面对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新形势,郑村镇综治办配合公安机关加强“华侨村”涉外人员服务管理,探索将涉外人员按实有人口模式管理的思路,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实现了“华侨村”社会管理模式的美丽蝶变。

孕育:涉外人员按实有人口模式管理

“华侨村”大部分华侨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国经商,一直定居国外,少数人加入外国国籍。九十年代人口普查,按当时户籍政策注销部分华侨的户籍,现在许多华侨无国内居民省份证。这给他们回国创业、上学等带来障碍。郑村镇综治办主动联系、主动对接统战、侨办、公安部门,审批37人办理33人户籍,实现境外人员管理全覆盖。依托村级社会服务管理站,将村综治专干和各村民组长聘为外管信息员,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将涉外人员融合到实有人口管理当中。

破茧:主动服务替代被动管理

  20107月,在镇综治办协调下,县公安局外事部门在该村成立了 首个出入境服务直通站,为侨民办理各种涉外业务,帮助侨胞和侨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去年以来,直通站共为华侨办理临时入境登记200余人次,签证到期续办5人次,接收出国证照办理及为在国外出身婴儿落户等方面咨询150次,解决国外出生小孩落户问题20多个。郑村派出所建立QQ警务室,每天两个外管民警轮流值班,定时上网交流,处理华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回应海外华侨的求助咨询。成立“侨属帮护小队”,发放联系卡,推广“邻里互助联网报警系统”,对困难侨属进行“一对一” 帮扶。仅2012年,“侨属帮护小队”就走访侨属40余户,收集华侨意见建议37条,落实整改27条,帮助侨属解决生活困难5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多起,为回国创业的华侨企业解决各种困难问题30多个(次)。

振翅:华侨回报家乡造福桑植

 镇综治办每年春节期间通过开展座谈会、联谊会活动,面对面交流,积极引导华侨和侨属参加经济建设。积极为落户在辖区侨企投资1.8亿元泊仕庄园项目保驾护航,从项目办理落户、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建筑施工治安防范、小区安保实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吸引国外华侨购买了30%以上的商品房,受到好评。

 

(歙县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