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社会管理创新亮点频出

访问次数: 3105                        发布时间:2013-07-23

[字体: ]

凝聚社会建设正能量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省代表认为,新形势下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努力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代表观点

  畅通渠道让信访群众更“信法”

  纪冰代表建议,通过立法、制定政策,畅通法制渠道,引导信访工作理性回归,努力破解信“访”不信“法”困局。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百姓掌握法律武器。加强基层司法、执法组织建设,引导更多纠纷进入司法渠道。强化法制手段,保障老百姓“赢了官司拿到钱”。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使信访渠道回归理性有序,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完善机制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

  李爱青代表建议,结合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将微观层面的事务性服务、部分行业管理、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等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和财政资金扶持的机制。像大力支持创业那样支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使社会组织早日成为维稳的好帮手、政府职能转变的好抓手、解决就业的新渠道和民间智库的主战场。

  健全格局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陈平代表建议,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越位的要退位,错位的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当前重点工作是:打基础,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抓关键,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设防线,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和依法办事;建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实现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调解、怨气可释放、危机能控制。

  专家视角

  王星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教授)

  现代社会诉求日益多元化,对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法律、体制、能力建设,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健全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组织体制,不断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础工程,努力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协同自治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做到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安徽实践

  近年来,安徽社会管理创新亮点频出。 “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等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及时化解矛盾和难题,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肇始于铜陵的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实现重心下移,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效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松绑解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经过多年探索,安徽已初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管理路子。(记者吴林红 黄永礼 汪国梁)

 

相关链接: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举办社会管理创新报告会

 

315,省人大常委会举办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主题报告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先森与机关干部一起听取了报告。秘书长朱读稳主持报告会。

  在认真听取了省综治办负责同志的报告后,陈先森说,省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强化立法和监督、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专项组作用等方面,扎实开展人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他强调,人大的各项职能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要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集中宣传月”活动为契机,按照省综治委2013年工作要点要求,积极承担相应职责,为实现“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记者 高城)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