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有来同志学习心得

访问次数: 4925                        发布时间:2013-08-05

[字体: ]

成败得失在于民

机关党委 司有来

 

通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有关文件、领导讲话,尤其是重温革命导师和领袖的重要文章和论述,感受很深,体会颇多。

一、爱民利民,是政权之基

历史是一面反光镜,也是一面警示镜。古今中外一切君圣主、贤臣良将无不爱民惠民。封建社会帝王将相爱民惠民,是为了保证和巩固他们长期统治的需要,这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回事,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的一些理念和说法不乏有借鉴价值。如,有的强调“爱民如身”,有的强调“爱民如子”,有的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的认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封建统治阶级都是懂得爱民惠民,得民心、合民意的重要性,也深知背民心,违民意的危害性。背民心、违民意而导致王朝或政权灭亡的历史事例很多。如,秦始皇重役横征,失去了民心,导致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其王朝只维持14年;南朝陈后主与隋炀帝杨广贪图个人享乐,沉湎于“玉树后庭花”,不顾天下百姓疾苦,很快断送了自己的王朝;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昏聩、朝廷腐败,使得明朝灭亡;闯王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后因贪图享乐而失去民心,也使得大顺政权短命(郭沫若先生在延安时期为此专门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毛泽东同志批示作为整风学习文件之一)。这些都应证了民众是水、政权是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历史上一切起义的胜利,都是凝聚民心,唤起民众的胜利。我们党夺取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胜利,是群众路线的胜利。

有人说官与民,天生就是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我不这么看,历史上许多好官并不与民众对立,而且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和传颂。群众心里有杆枰。如唐代韩愈在潮州做官8个月,赢得“八月为民兴四利,赢得江山皆姓韩”的赞誉(四利:驱除鳄鱼、赎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宋代苏轼先后在杭州、徐州、颖州做地方官,每到一处访民情、解民困,兴修水利,消失水灾,大办好事,多做实事,留下许多美传。清代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微服私访,当看到一户老百姓门上写一幅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就知道这户老百姓少衣(一)缺食(十),没有“东西”的困难,马上派人送去衣服和粮食,留下亲民爱民良好形象。清代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官越大对自己和家人要求越严,平时箪食瓢饮,十年如一日,赢得老百姓“青天”的称颂。我们党也有许多让人民群众称颂的好干部。如,孔繁森、杨善洲、沈浩等。他们的为民务实清廉事迹和风范事迹,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当前,一些群众有“仇官”心理,网上经常看到一些仇官之贴,当然不排除一些对现实不满的“愤青”分子,但主要还在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作为党员缺乏“党性”,作为官员缺少“官德”,身上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让群众感到不满。有的把干群的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甚至为“水火关系”。因此,“四风”问题是脱离群众的突出表现,是失去民心的根源所在,是动摇我们党执政根基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狠刹“四风”之害,时刻牢记民心决定党心,民力决定国力的道理。我们千万不可走入“塔西佗陷阱”(即古罗马政治家塔西佗言,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

二、信民靠民,是事业之本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因此我们党始终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党靠相信人民群众,宣传人民群众,来组织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自愿和自觉参加革命斗争,并不是像国民党依靠欺蒙哄骗或强制强抓方式把一些民众拉入他们的队伍。在革命战争年代,苏区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十送红军”,长征过程中人民群众用门板铺桥让红军过河。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政权,沂蒙山红嫂用乳汁救活解放军伤员,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等等,表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的群众为了国家安定统一、民族团结,长期甚至终生坚守边疆,无数群众为“两弹一星”事业,牺牲个人优越生活环境,到偏远的“金银滩”、“戈壁滩”去奉献青春年华,甚至生命;有的为国防事业,随军工厂搬迁到深山老林工作和生活,等等。这些事实说明,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

三、亲民为民,是政治之责

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每个党员最大的政治责任。亲民,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要贴近人民群众,在心理上感情上保持零距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只有贴近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冷暖,懂得群众期盼。群众在你心里有份量,你在人民群众心中也就有份量。古罗马一位哲人(贺拉斯)说得好,“谁忘记了人民,谁就会被人民忘记”。为民,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们一些机关干部见不到群众、找不到群众,甚至可能会认为,联系人民群众,是基层干部的事,他们直接面对群众,觉得自己身边除了同事外,没有群众。讲联系群众,不知如何联系,讲服务人民群众,不知如何服务。

其实,群众一词是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社会,其内涵不尽相同。当下而言,群众主体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所谓相对性,是指服务对象,下属人员为群众,党员之外的非党员,党政干部之外的社会群体为群众。所谓绝对性,就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实际上,群众就在我们身边。平时,我们走入工厂,工人就是群众;走入农村、农民就群众;走入学校,教师就是群众;走入医院,医生护士就是群众;走在大街上,行人就是群众;走入市井小区,居民就是群主;走进商场里,营业员就是群众;走进饭店酒店,服务员就是群众;乘座火车、公共汽车,乘客就是群众,等等。因此,我们深处群众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视觉中。作为党员干部,一言一行代表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我们身上有没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身边群众看得清清楚楚。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党员干部时刻明白“我是谁”。如果我是党员,就要有党性,党员从群众中来,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我是干部,干部是人民群众公仆,要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多为群众做好,办实事。作为省级机关干部,要不断深入基层,加强调研,了解基层群众的要求和想法,把群众的想法变为我们的做法,把群众的要求变为我们的行动。不能口头上喊联系群众,行动上疏远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实实在在,服务人民群众要真心真意,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虚心假意,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只图报纸上有新闻、电视上有形象,电台里有声音。共产党员讲政治,我认为,密切联系群众,就是最大的政治。